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330605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刘惠平,化工安全 事故案例,化工安全技术,安全工程教研室,2018/8/29,2008年1月1日12月28全国安全生产简况,重大事故 发生86起,死亡和失踪1315人,同比增加8起、148人。其中: 工矿商贸 发生42起,死亡和失踪689人,同比增加5起、117人,其中煤矿 发生31起,死亡和失踪503人,同比增加7起、120人。 特别重大事故 发生10起,死亡662人,同比增加4起、360人。 其中:煤矿 发生5起,死亡174人,同比增加2起、3人;金属与非金属矿 发生2起,死亡321人,同比增加2起、321人;建筑施工 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同比减少2起、99人;冶金企业 没有发生特

2、别重大事故,同比减少1起、32人;火灾 发生1起,死亡44人,同比增加1起、44人;道路交通 发生1起,死亡51人,同比增加1起、51人;铁路交通 发生1起,死亡72,同比增加1起、72人。,煤矿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冶金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涉及领域,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为因素,硬件因素,其它因素,案例一:操作系统不完善酿成爆炸事故,案情介绍2007年11月27日10时20分,江苏联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化公司)重氮盐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

3、400万元。联化公司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化工集中区,成立于2003年10月。主要产品为联苯菊酯500吨/年、分散蓝79滤饼1000吨/年、分散橙30滤饼1500吨/年等,共有6个生产车间。爆炸事故发生在5车间分散蓝79滤饼重氮化工序B7厂房。重氮化工艺过程是在重氮化釜中,先用硫酸和亚硝酸钠反应制得亚硝酰硫酸,再加入6-溴-2,4二硝基苯胺制得重氮液,供下工序使用。11月27日6时30分,联化公司5车间当班4名操作人员接班,在上班制得亚硝酰硫酸的基础上,将重氮化釜温度降至25。10时许,当班操作人员发现重氮化釜冒出黄烟(氮氧化物),重氮化釜数字式温度仪显示温度已达70,10时6分,重氮化

4、釜温度已达100,10时20分,重氮化釜发生爆炸,造成抢险人员8人死亡(其中3人当场死亡),5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事故原因分析根据事故调查组的分析判断,操作人员没有将加热蒸汽阀门关到位,造成重氮化反应釜在保温过程中被继续加热,重氮化釜内重氮盐剧烈分解,发生化学爆炸,是这起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在重氮化反应保温时,操作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重氮化釜温度升高,及时调整控制;装置自动化水平低,重氮化反应系统没有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自动紧急停车系统;重氮化釜岗位操作规程不完善,没有制定针对性应急措施,应急指挥和救援处置不当,是这起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案例评议这是一起典型的人为因素造成爆炸事故的案例。国

5、家安监总局在总结事故教训时指出,企业要加强化工装置仪表控制系统的维护、维修。压力、温度、进料等重要控制仪表一旦发生故障,要立即修复;不能立即修复的,要有可靠的替代控制手段,必要时先停止化工装置运行,待仪表修复后再恢复装置运行。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 意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案情介绍2003年9月5日上午,河南省某运输公司一辆液氨罐车到江西某化肥厂充装液氨,车主卢某是个体运输业主,挂靠在该公司,因罐车自带的液氨充装软管与该化肥厂液氨充装系统接口连接不匹配,就向一旁同在该化肥厂等待灌装液氨的江西省萍乡市某厂罐车司机杨某借用充装软管。9时30分左右,在充

6、装过程中,装卸软管的液相管突然爆裂,大量液氨外泄,瞬间液氨汽化,白雾顿时向周围扩散。此时,正在一旁工作或等候充装的人员共有4人:河南罐车司机、河南罐车车主卢某、 该化肥厂液氨充装员、萍乡市某厂罐车司机杨某。事故发生后,其中3人迅速跑离现场,河南罐车车主卢某因躲避不及,中毒倒地,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案例二:液氨软管爆裂引发安全事故,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发生后,由该化肥厂主管部门牵头,安全、质监、工会、公安等部门参加,组成了事故调查组,聘请了技术专家,对事故全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事故发生时该化肥厂液氨充装系统没有超压,氨球罐安全阀没有起跳,液氨罐车及装卸软管的设计压力为2.16MPa,高于该化肥

7、厂充装系统的工作压力,经专家认定,排除了系统超压充装。爆裂的液相软管断裂成3节,其外表有破损痕迹,内层网状钢丝锈蚀严重,橡胶具有老化特征。经专家认定软管存在质量问题,也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因素。萍乡市某厂有2套液氨装卸软管,一套是随罐车配带的,另一套是从湖南省某贸易公司购买的,2套软管经常更换使用。从湖南省购买的这套软管,既无产品合格证,也没有制造单位,属“三无”产品。事故发生后,调查组到湖南调查,发现这家贸易公司已经关闭,在工商部门的注册已经注销,店主不知去向。萍乡市某厂的2套软管,其中有一套在2002年11月6日随罐车一起经过有关法定检测机构检测,检测结果为液相管合格,气相管不合格。由于检测单

8、位没有在经过检测的软管管体上注明检测标志,时间一长,以至无法判定这2套软管是哪一套经过了检测,哪一套没有经过检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萍乡市某厂罐车司机使用的装卸软管是不合格的或者是没有经过检测的软管,并且还将这种装卸软管外借他人使用。,按照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第47条规定,汽车罐车随车必带的文件和资料包括:汽车罐车使用证、机动车驾驶执照和汽车罐车准驾证、押运员证、准运证、汽车罐车定期检验报告复印件、液面计指示刻度与容积的对应关系表;在不同温度下介质密度、压力、体积对照表以及运行检查记录本和汽车罐车装卸记录等。而事故罐车提供不出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交通部门颁发的押运员证、汽车罐车准驾证,

9、使用证参数与罐车铭牌参数不符。后经查实,事故罐车车主卢某没有经过安全培训,罐车没有登记,“六证”不全,罐车为非法运输罐车,不具有运输液氨资质。充装现场不具备必要的充装条件,该化肥厂在汽车罐车充装站没有配备液氨充装软管,没有计量装置,没有装备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没有安装气体泄漏自动切断联锁装置,安全措施不到位,充装人员在没有认真审查清楚罐车是否具有充装资质的情况下,就给罐车充装液氨,工作严重失职。,案例评议直接原因为软管质量不合格。 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根据规定要求,从事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一定要经过安全技术教育,熟悉其所运输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安全防护措施,了解装卸的有关要求,具备

10、处理事故和异常情况的能力,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在各项安全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从事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作业。而事故罐车车主是非法经营,由于没有参加安全知识培训教育,对液氨的化学性质以及液氨对人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事故发生后不能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己。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液氨充装站应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要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设施,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这起事故可以看到,该化肥厂充装站存在设计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如,充装站的选址不合理,有效空间小,不利于发生事故后人员撤离;充装设施不规范,没有自动紧急切断系统,等等。,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对“

11、六证”不全的汽车罐车坚决不予充装。目前不少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为了能使产品尽快出售,对汽车罐车“六证”检查不严格, 对“六证”不全的运输罐车也进行充装,这样做是对违规行为的放纵,非常不利于安全生产,同时也为安全事故埋下了严重隐患。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应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的精神,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认真检查“六证”,对“六证”不全的罐车坚决不允许充装。各级执法机构,要加强监察执法力度,发现问题要坚决纠正。被挂靠单位也要加强对挂靠车辆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这种特殊车辆,更要严加管理。,液化气体充装软管爆裂伤人事故是非常典型的事故,事故率较高,

12、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 2004年7月28日,中石化上海某公司聚氨酯事业部,一辆正在卸液氨的槽车金属软管突然爆裂,200多千克液氨外泄,造成48人中毒,其中10人中毒严重住院治疗。 2004年8月1日,福建漳州某合成氨厂,一辆正在装液氨的槽车金属软管突然爆裂,1t液氨泄漏,造成1死39伤,其中5人伤势严重。 2004年9月2日,河北邯郸武安市某化工公司液氨罐车在另一化工公司厂区内充装液氨,因车带液氨软管爆裂,引发液氨泄漏,造成4人死亡、19人中毒。,案情介绍1987年11月30日,一辆东风140型槽车在一个油库装0号柴油。在装油的过程中司机爬到槽罐车顶部想观察一下柴油在储油罐内装到什

13、么位置,就在这时发生了爆炸。爆炸的气浪将司机掀到地上,脸部和手部烧伤,身上的衣服也着了火。幸亏抢救及时没有酿成大祸。,案例三:人体静电放电引起爆炸,事故原因分析事后对事故的调查,现场没有任何违章行为,周围也没有明火作业。柴油的性能又比较稳定,爆炸是如何引起的呢?后来请教了专家,专家调查后找出了原因:一是这辆车在此前装过汽油,汽油卸完后接着装柴油,汽油的残留物形成蒸气挥发与空气混合成可燃气体,聚集在槽车的顶部;二是这位司机身着羽绒服,内穿毛衣,下身的裤子是化纤料制成的,里面穿的是尼龙裤。就是说,在这位司机身上,不同质地的衣料使静电积聚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爬上槽罐的顶部看油位时,静电放电发生在他身

14、上,点燃了汽油与空气的混合体,爆炸由此而引发。,案例评议这是一例静电引发的事故,发生在人体衣服上的静电放火。据了解,由于作业人员行动时身上带静电引起的事故还不在少数。预防的办法是在油罐作业时,人应当远高作业现场,必不可少时,作业人员要着防护服。汽车运输易燃液体时,由于象苯、汽油等的电阻率都比较大,在摩擦、震动的作用下极容易积聚静电。特别是罐车运输的汽油在罐装时速度较快,静电极易产生和积聚。因此这类槽(罐)车必须配备导除静电的装置。灌装管道应当用导电橡胶制成。灌装管要直接插到桶底或罐底。桶或罐要直接与地面接触,能让电荷泄漏,从而避免静电放电引发事故。,2009年化工安全事故统计,265人死亡 数百人受伤 300中毒 11人失踪,2009年2月份安全事故统计,2009年已经过去了,总结这一年,安全领域发生了很多大事,事故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安全口号年年喊,事故年年出,生命不能挽回,教训是深刻的,不要总是以血的代价换取世人的警醒,希望2010年是个“安全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