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5962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3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朝阳区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高二年级化学试卷2017.7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4 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2 分)1我国成功实现持续开采可燃冰。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海底3003000 米的深度形成的固体,可表示为 mCH4nH2O。下列哪个条件不是形成可燃冰必须具备的()A低压B低温C高压D充足的CH4来源2下列过程可实现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C3H4+5O2点燃3CO2+4H2O BPb+PbO2+2H2SO4放电充电2PbSO4+2H2O CCaCO

2、3高温CaO+CO2DmH2O+nCO2光叶绿素Cm(H2O)m+nO23下列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B红热的铁丝与冷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CZn 与稀 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可使反应加快DKMnO4与 H2C2O4反应时,加入少量MnSO4可使反应加快4对于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事实解释A MgCl26H2O 受热易发生水解MgSO47H2O 受热不易发生水解HCl 易挥发H2SO4不易挥发B 电解 CuCl2溶液,得到金属铜电解 NaCl 溶液,不能得到金属钠铜产生后与水不反应钠产生后与水反应C CaCO3难

3、溶于稀 H2SO4CaCO3易溶于稀 CH3COOH CaSO4微溶于水Ca(CH3COO)2易溶于水D 镀锌铁有划损时,仍能阻止铁被氧化镀锡铁有划损时,不能阻止铁被氧化金属性: ZnFeSn 5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实验事实是()ACH3COOH 溶液与 Zn 反应放出H2 B0.1mol/LCH3COONa 溶液的 pH 大于 7 CCH3COOH 溶液与 Na2CO3反应生成CO2D0.1mol/LCH3COOH 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探究沉淀溶解平衡,各物质的电导率数据如下:物质CaCO3(固体) H2O CaCO3

4、饱和溶液CaSO4饱和溶液NaCl0.001mol/L AgNO30.001mol/L AgCl 饱和溶液电导率0 7 37 389 1989 1138 1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CaCO3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B与对比,说明中存在:AgCl=Ag+Cl- C、等体积混合后过滤,推测滤液的电导率一定大于13 D将中固体加入中,发生反应:CaCO3(s)+2 4SO(aq)=CaSO4(s)+2 3CO(aq) 7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测 0.1mol/L 氨水的 pH 为 11:NH3H2O4NH +OH- B用 NaCl 溶液做铁的吸氧腐蚀实验,O2减少: 2H2O+O

5、2+4e-=4OH- C用 H2、 O2进行氢氧燃料电池实验,产生电流:2H2+O2点燃2H2O D用 NH4Cl 溶液溶解Mg(OH)2,沉淀溶解:Mg(OH)2+24NH +2NH3H2O 8已知: Na2S2O3+H2SO4=Na2SO4+S +SO2+H2O。某小组同学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采用测量不同温度下出现浑浊的时间B可采用测量不同温度下2 4SO浓度的变化C可采用测量不同温度下pH 的变化D不宜采用测量不同温度下SO2逸出量的多少9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能电解水获得H2。下列装置采用固体氧化还原调节剂做为离子交换体系,实现H2、O2分离。下列

6、分析不正确的是()Aa 极发生还原反应Bb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NiOOH+H2O+e-=Ni(OH) 2+OH- Cd 极的电极反应式:4OH-+4e-=2H 2O+O2D电解一段时间后,可将b、c 对调,循环利用102017 年我国自主产权“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化项目”投产成功。“煤基乙醇”就是以煤为原料制备乙醇。一些物质的燃烧热物质C2H6 C2H4 C2H2 C2H5OH C3H8 燃烧热( kJmol-1)-1560 -1411 -1230 -1367 -22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煤制乙醇,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充分利用能源B煤制乙醇,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选择性C汽油中添加一

7、定量乙醇,汽油燃烧的更充分D等物质的量的乙醇、汽油(C5C12的烃)完全燃烧,乙醇放出的热量多11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是化学电源的能量来源。下列关于装置甲、乙、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锌片发生的变化均为:Zn-2e-=Zn2+ B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转换率( ) : 丙乙甲C一段时间后的电解质溶液的温度(T) :T甲HYHZ Biii 中由水电离的c(OH-)=110-9mol/L C实验 ii 发生的离子反应:HY+OH-=H 2O+Y- D比较 ii 、iii 溶液中离子浓度:c(Na+)c(Y-)c(OH-) 第二部分(填空题,共58 分)15 (12 分)某小组对FeCl3溶液(

8、pH=1)催化分解H2O2的过程进行探究。实验现象操作产生大量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1)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 2)小组提出假设,认为下列离子可能催化分解了H2O2:假设 i起催化作用的是Fe3+假设 ii 起催化作用的是Cl-假设 iii 起催化作用的是H+下列实验证实假设i 成立。实验 1:取 2mL5% 的 H2O2溶液,滴入1mLNaCl 溶液,未见明显气泡实验 2:取 2mL5% 的 H2O2溶液,滴入1mLpH=1 的溶液 A,未见明显气泡 NaCl 溶液的浓度应是_。溶液 A 是 _。( 3)推测 Fe3+的催化过程:H2O2先被氧化,之后再被还原。下列实

9、验证实推测合理。步骤一中“蓝色沉淀”的产生说明存在的离子有_。 Fe3+氧化 H2O2的离子方程式是_。将步骤二补充完整(按上图形式呈现)_。16 (11 分) N2是地球大气层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1)N2在通常条件下非常稳定,原因是其键能_(填“大”或“小” ) 。( 2)将游离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目前最成功的方法是哈伯法: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_。( 3)2017 年,我国某课题组在该领域有新的突破:提出并论证了通过常温常压下Li-N2可充电电池固氮的可能性,6Li+N2固定氮释放氮2Li3N,电池固氮时工作原理如下图。固氮时

10、, Li 做_极。该电池不能以水溶液做为电解质溶液,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_。固氮时,碳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 4)检测固氮效果。研究者在不同的放电状态下,将正极浸入无色的Nessler 试剂( K2HgI4的水溶液)中,检验Li2N 水解产生的NH3,反应及测试结果如下所示:iLi3N+3H2O=NH3+3LiOH ii 22 4HgI(无色 )+NH3+3OH-=NH 2Hg2OI (黄色 )+7I-+2H 2O。放电时间 /h 6 12 18 现象: _ 。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放电时间的增加,固氮量也依次增加。将上述现象补充完整。( 5)测试电池的可逆性。实验证实电池具有良好的可逆

11、性,可充电。简要叙述测试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现象:_。17 (12 分)消除汽车尾气的NOx,能有效减少雾霾,改善环境。( 1)NOx能形成硝酸盐。大气中能氧化NO2的物质是 _。(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 O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如下:温度升高,该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汽车在冷启动(温度较低时启动)产生NOx的量比热启动(温度较高时启动)产生的量_(填“大”或“小” ) 。( 3)汽车尾气系统中安装的催化转化器,去除NOx的原理如下:i尾气中空气充足时,NOx被捕集吸收,如虚线上方所示。ii 尾气中空气不足时,释放NOx,被烃类、 CO 还原,如虚线下方所示。 i 中,

12、参与捕集吸收NOx的物质是 _。 ii 中, Ba(NO3)2释放 NO 的化学方程式是_。 ii 中, NO 被 CO 还原的化学方程式是_。( 4)一种直接分解氮氧化物(如NO)的技术如下所示: a极上发生的是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写出 b 极的电极反应式:_。18 (11 分)以半水煤气“CO、H2、N2”的混合物为原料气,经下列过程合成NH3。( 1)过程,将CO 转换为 CO2。已知: 2CO(g)+O2(g)2CO2(g)H1=-566.0kJ/mol 2H2(g)+O2(g)2H2O(l) H2=-571.6kJ/mol H2O(l)H2O(g)H3=+44.0kJ/

13、mol CO 与 H2O(g)反应生成CO2、H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同时提高CO 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采取的措施是_。( 2)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说明K2CO3的作用 _。( 3)过程, 10.13MPa 下,平衡时混合气中NH3的百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温度 /360 400 460 百分含量( %)35.1 25.4 15 若温度从460上升到600,重新达到平衡,判断下列表格中各物理量的变化(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v正v逆N2转化率 ( 4)2016 年我国某科研团队通过如下过程一步即获得氨合成气(N2、H2,22(H )3(N )nn) 、液体燃料合成气(CO、H2,

14、2(H )2(CO)nn) ,工作原理如图1 所示。 a侧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 a侧氨合成气的平均生成速率约为14mLcm-2min-1(每分钟每平方厘米透氧膜产生合成气的体积), 如图 2 所示。请在图 2 画出 b 侧液体燃料合成气的生成速率的曲线(在纵轴标出坐标) 。空气中 N2与 O2的物质的量之比按4:1 计。19 (12 分)某学习小组探究温度对Fe3+水解的影响。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溶液透光率(对光的透过能力)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溶液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小。( 1)Fe3+(aq)+3H 2O(l)Fe(OH)3(aq)+3H+(aq)H0 加热,溶液颜色变深,平衡

15、向_移动。通常在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HCl ,目的是 _。( 2)探究温度对Fe3+水解的影响。【假设】当温度升高时,Fe3+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的颜色会变深,透光率减小;如果降温时反应可逆回,则溶液的颜色应该变浅,透光率增大。【实验】分别加热0.5mol/LFe(NO3)3、FeCl3溶液(均未酸化)至50后停止加热,自然冷却。测得的温度变化曲线及透光率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Fe(NO3)3、FeCl3溶液浓度相同,目的是保证_相等。小组依据变化曲线推测:FeCl3溶液颜色随温度变化的改变可能不完全是由水解平衡引起的。推测的根据是_。( 3)为证实小组推测,实验如下:编号实验操作及现象a 向 Fe(NO3)3溶液(棕黄色)中加入大量HNO3 i溶液颜色非常浅ii 加热和降温过程中透光率无明显变化b 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