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487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作者:李成旺 来源:河北学刊(石家庄)2014 年 3 期摘要: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与现实创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而人们又总是通过常识、科学、宗教、哲学等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参与并改变上述历史进程,因而考察这些方式作用机制之异同,进而沉淀出能够引领社会良性前行的方式自觉,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常识以“共同经验”作为“中介” ,容易导致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宗教以“启示”的方式预设一个超验的神的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也仅仅停留在“鸦片”的功用层面来化解和消弭现实中的各种矛盾;科学提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感官幸福的前提,也彰显了人类理

2、性,但其研究对象局限于经验现象世界及其中的必然规律,并不能直接解决信仰、道德等人类价值世界中的问题;哲学通过理性考量来化解宗教、常识遭遇到的困境以及科学不能达及的领域,试图为人类的道德领域寻找根据,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理性启蒙、理论创新与现实创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总是以种种不同的方式来对世界加以理解和把握,进而参与历史的创造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这些方式又以常识、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最具代表性。但由于这些方式的关注对象和思维特点不同而导致其发生作用的原理及机制各异,尽管作为历史文化现象它们都将长期存在,但

3、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而任由其中某一种方式发挥主导作用,则无助于社会的良性前行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一,过分依赖常识来理解和把握世界,容易导致实用理性传统和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泛滥。其二,过分强调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坚信诉诸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则容易导致人文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其三,以“启示”的方式预设一个超验的、超自然的神的存在来对世界加以理解和把握,将导致宗教迷信的肆虐和理性启蒙的阻碍,以此对现实中各种矛盾的化解和消弭也只能停留在“鸦片”的功用层面。其四,哲学虽然具有整合其他方式之优势及化解其他方式之不足的能力,但也只有在哲学思考的起点和过程中

4、确立合理的维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基于此,追寻人类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到,一方面,正是由于拥有目的诉求、意志自由、情感表达的人的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不是束缚于像计算机程序那样被注定了的某种必然性规律之中,而是由自由人所创造的自由事业。也正因人是自由的,才会出现上述人类把握世界多种方式并存的现象,导致世界上出现善与恶、野蛮与人道、愚昧与文明以及本能主宰与自由自为并存的现实;另一方面,人类进步的过程并不因人的意志自由而变得漫无目的,人的伟大就在于能够通过哲学反思与批判,有能力自觉认识常识、科学、宗教、艺术等理解和把握世界方式之内在机制及其间的复杂关系,进而选择最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把握世界的

5、合理方式与可行路径。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由此也就成为弃恶逐善,摆脱愚昧而走向文明,摆脱野蛮而过渡到人道,从本能过渡到自由自为的历史。一、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代表性方式及其特点人类对世界的改造离不开其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种种方式,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实际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为基本的方式就是经验常识。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仅凭经验积淀而形成的最一般、最普通而为大众所熟知的知识,作为人们维持正常的生活与生产所必备的最原初水平的认识,构成了人类最为本能的生存方式和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常识通常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经验直观性。由于常识的形成有赖于人类自身世代亲历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直观,而“共同经

6、验”则是人们对世界加以认识与把握的“中介”1(P43),因此常识无须烦琐的理性考量与论证解释,更不奢求对事物深层本质的探求,进而成为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无须进行系统理性学习就能形成的基本能力。其二,稳定持久性。日常经验的稳定性、普遍性决定了常识一经形成即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由于常识以人们的日常共同经验作为自身形成的中介,常识思维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如下局限性:其一,人们通过常识对世界的认识与把握仅仅停留在对世界认识的表面的、感性的、经验的价值分析,无法超越“共同经验”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层面,因而呈现出认识的狭隘性特点。其二,经验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导致了常识具有固化、保守的特点,使得

7、常识倾向于墨守成规与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这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即使错误的认识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来引领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头脑中的许多错误常识并不能随着正确认识的出现而自行消失。其三,经验直观总是呈现出两极的特点,因此从常识出发,人们习惯于在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进行价值判断。这是因为在以“共同经验”为中介的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人作为既定的经验主体,以“直观”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作为既定的经验客体,以“给予”的方式而呈现给认识的主体(人),主体的经验与经验的客体之间具有确定的、一一对应和非此即彼的经验关系,它要求经验主体的思维必须保持非此即彼的确定性1(P4347)。不满足于停

8、留在常识所适用的日常生活世界范围,而是要进入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不局限于常识思维方式对人与世界的理解,而是要回到人与世界本身,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基本能力,对常识的自觉超越也就成为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之一。宗教的出现则构成了这一超越的最初表现形式。宗教是人们用幻想的现实经验之外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及对神的崇敬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人生价值的理解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深层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现象。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最为古老且至今仍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曾经是世界上各民族在经验之外理解世界的最初形式,在哲学诞生之前,人们就是通过原始宗教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现象进行把握、理解和感知的,人

9、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也是建立在对原始宗教的超越之上的。在此意义上,有学者认为,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摇篮,蕴含各民族文化的原始密码,而一神教的出现又被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标志着人类自觉地把自身与周围世界区分开来而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与确定,因而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逐渐沉淀为世界各国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现在汉语语境中所谈的“宗教” ,主要是指与 18 世纪末在西方学术界所理解的英文“Religion”相对应的以基督教等为代表的一神教。宗教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曾长期被认为是由于人们在科学方面的愚昧无知。但在西方思想史上,费尔巴哈首先不满足于此种解读,他既明确指出

10、基督教是实现人的政治自由的障碍,更立足于生活世界被异化为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世俗基础,从人本学角度通过认识论分析和抽象的心理分析指出,上帝这个至高无上的造物主是人们按照自身的特征创造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宗教按它的本质来说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个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又反过来使人和大自然从它的丰富宝库中得到一点东西。 ”2(P517)他们认为,宗教虽然关注彼岸世界,但其产生的根源却在现实社会历史之中,它本身是人们对社会状况的曲折反映,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只不过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11、3(P333)。而它之所以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反映社会现实,也正是由于对现实物质和精神状况的不堪忍受,进而就会有一些人追求思想上的安慰,设法从外在世界遁入内在世界, “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得救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灵魂得救来代替,即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免陷入彻底的绝望”4(P8)。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像费尔巴哈那样仅仅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而不从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说明其本身异化的根源,就不可能揭示宗教产生的根源及其扬弃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从社会内在矛盾层面科学分析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并从实践观出发指出,人的本质体现为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因

12、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宗教起源于现实实践中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宗教教义围绕人神关系展开,但根源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人关系。质言之,宗教虽然关注的是人神关系,但其折射出的却是现实中的人人关系。宗教的消亡也只能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合理之后才能解决,但这绝不能从彼岸世界中去实现,而应在现实世界中由现实的人去完成。对常识予以超越但又不满足于宗教对世界把握模式的另一重要思维形式是科学。科学是人们对经验现象世界的某些具体领域、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常识相比,科学无疑进入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层面,是对常识思维方式的超越,更是人类进步的表征。按照康德的说法,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13、,首先是一个自然世界,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违背的、被注定了的某种必然规律,比如万有引力规律、生命变化规律、地质气候变化规律等,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的领域。其次,我们也面对着一个价值、道德和意义的世界,也就是有人的自由意志参与其中的人文世界,其中的规律就不同于自然界中的被注定了的规律,否则人就变得非常可悲,与动物无异,而这一领域的问题就不是科学所能解决的。科学仅仅把对经验现象世界的必然规律的探求作为自身研究对象,而经验世界之外的人的自由、价值、道德等问题已溢出了科学的研究对象之外。换言之,科学不能解决信仰、道德等属于价值世界的领域的问题。同时,科学何以可能

14、的问题,也不是科学本身能够予以回答的。科学的上述特征,从它作为一门学科的最初出现历程可以窥见一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把科学与哲学进行区分,虽然明确以“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命名其著作的是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家安德罗尼柯,但亚里士多德已经把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领域与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他抽象道理的领域区分开来,把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指明具体科学以特殊存在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的对象则是存在本身,即比具体存在更为根本的“存在的存在” 。哲学是研究各门科学的前提,各门科学离不开哲学,正如离不开形式逻辑的规律。正因科学仅仅把世界的特定领域经验现象领域的规律探讨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

15、,其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它具有可证伪性的特点。这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判别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认为“科学检验的真正目的在于证伪理论”5(P104),即只要能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从该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结论,在逻辑或原则上要允许现实观察中出现反例的可能,而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的理论均不能称之为科学。其二,它诉诸现实经验材料的归纳,进而探讨贯穿于其中的确定的因果必然联系。其三,它强调的是对经验事实的定量分析与事实分析,而不关涉价值分析和道德评判。其四,它只相信理性的力量,推崇理性至上,在科学面前不承认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超越常识与经验科学并

16、扬弃宗教,为科学奠基并为道德寻求依据,试图以理性消弭自由与必然之矛盾,通过彰明天下普遍之理来安顿人之心灵,承载这种使命的思维方式便是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爱智之学,其原初含义是“爱智慧” ,即对智慧的不懈追求。这里的“爱智慧”有两个特点:首先,它通过对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重大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的探讨,来达到使人类智慧地生活并得以安顿心灵的目的,个人面对的具体问题只有上升到普遍性问题才进入哲学思考的领域。其次,在不同时代, “爱智慧”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历程来看,在古希腊时期,哲学诞生的标志就体现为米利都学派对“始基”问题的追问,因为当时世界的“始基”问题构成了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尽管早期哲学家以物质形态揭示“始基”的内容,最早的哲学家以自然哲学家的身份出场,但“始基”问题的提出则标志着人类意识的觉醒。首先,它使人类从原始宗教和神话对自身与世界的理解中超拔出来,自觉实现了从人物不分到自我身份的确证。其次,它同时能够使人类从变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