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303661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题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题范围:必修三时量:范围:必修三时量:9090 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 100100 分命题:王贵阳分命题:王贵阳 审核:袁红审核:袁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40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6060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1.51.5 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

2、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A.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 为政以德C. 人而不仁,如礼何?D.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 “苛政猛于虎”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体现出了原始民本思想,即政治上主张“德治” ,即为政以德,后来孟子把其发展,提倡“仁政”学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德治”2.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A. 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B. 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C. 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D. 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得知法家思想的“落伍之处”是指因为法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工具”维护国家利益, “将国权扩张得

4、过大” ,而忽视了社会利益,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家思想因为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道德教化,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 韩非子在论述“法”时指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说明韩非子A. 反对宗法分封等级制度B.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代表社会底层民众利益D. 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以看出

5、,韩非子反对分封等制度,要求赏罚平等。所以答案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4.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老子孔子韩非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孔子韩非子墨子D. 孔子韩非子老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三种可能态度,第

6、一种“表示留恋” ,应当是孔子,因为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不合时宜;第二种“为之张目” ,应当是法家的韩非子,主张因时变法,顺应潮流;第三种“均感厌恶” ,应当是主张无为思想的到家学派,故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应当是 D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思想【名师点睛】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1)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未受到重视,既不能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又不能顺应激烈的社会变革。(2)后经历代改造,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5. 汉武帝在一些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用人上多用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

7、者,在教育方面大力倡导儒家经学。这些现象表明了汉武帝A. 无条件地支持“独尊儒术”B. 注重不同学说的相互制衡C. 推动儒道释“三教合一”D. 奉行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立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宗教、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利用一些专业人士,这样可以更好巩固西汉的统治,故 D 项正确;材料“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说明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种学术之间的制衡,故 B 项排除;C 项唐宋时期出现。所以答案选 D。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概念,材料中的时间是“汉武帝”从而排除 C 项;然后结合材料就可以得出答案。6.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

8、上书无忌讳” , “多狂悖无忌讳之语” ,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 ,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 “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 士人官僚的“规谏”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 B 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 C 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9、。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1) “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

10、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7.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道教地位上升C. 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戒”反映的是佛教, “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 ,结合起来来看就不难理解材料主要是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 BCD 均不能完整全面的揭示

11、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例如本题的“戒” 、 “不叛逆君王”等关键词语。8. 当代一些学者特别推崇王阳明的一句话:“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他们对阳明心学的关注焦点在于A. “致良知”的理想B. “知行合一”的主张

12、C. 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D. 儒家道统的文化传承【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道,原本是天下公有的道;学,原本是天下公有的学,并不是朱熹可以个人私有的,也不是孔子可以个人私有的。 “道”与“学”都“非一家之私” 。这有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故 C 项作用;AB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9.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两种思想A. 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B. 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C. 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 都提倡为民请

13、命的责任担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张载的“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材料“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体现了黄宗羲为民请命的思想,故 D 项是二者的共同之处;AC 项符合黄宗羲;B 项符合张载。所以答案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0. 1600 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 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

14、致上述悲剧的发生B. 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C.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D. 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了解比较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B 项不正确;D 项不符合李贽;布鲁诺和李贽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了专制制度。所以答案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布鲁诺11.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

15、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 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C 两项都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 项表述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

16、学的弊端,D 项表述错误。只有 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12.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A. 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B. 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C. 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D.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题眼是“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积极意义” 。四个选项中,只有 C 项为积极意义,故选 C 项。13. 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 ”他还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遏而欢心鼓舞。”这反映出古希腊戏剧的悲剧创作A. 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哀伤B. 蕴含着人文主义情怀C. 弥漫着现实主义情怀D. 以悲观、牺牲为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希腊悲剧中的英雄在从抗争到毁灭、对生命执著不休的过程中,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的价值得以最充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