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物的皮肤感觉(1)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22.34KB
约3页
文档ID:53302722
动物的皮肤感觉(1)_第1页
1/3

动物的皮肤感觉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触手囊 (钵水母 ),平衡囊(水螅纲,感知水的震动) 扁形动物:感觉器官耳突中分布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 软体动物:在双壳类,外套膜边缘、水管触手都有感觉细胞起触觉作用 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当发达:触角(甲壳纲 多足纲 昆虫纲 )脊索动物: 尾索动物亚门——无专门的感觉器官 头索动物亚门——触须、缘膜触手等处的感觉细胞(文昌鱼) 脊索动物亚门 鱼类 侧线——埋在鱼体两侧皮下的能感觉水流方向、强度和振动的皮肤感觉器 官是皮肤感觉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构造,呈沟状或管状 侧线是 鱼类 和水生两栖类所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在头部分成若干分 支: 眶上管、眶下管、鳃盖舌颌管、横枕管 鱼体两侧一般各有一条,少数鱼类每侧有2 到 3 条或更多 【作用机制】: 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即浸润在粘液中 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 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 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许多实验证明:侧线既是鱼类寻找饵料、发现 敌害及同种个体间相互联系的感觉器官;也是它们判别自己是否接近礁石、 岸壁等各种障碍物的感觉器官。

罗伦氏壶腹——在软骨鱼类中有一种皮肤感觉器它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 分 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罗伦氏器呈管状或囊状, 内有粘液 , 一端扩大为壶腹, 另 一端开口于皮外. 板鳃鱼类各类别的罗伦氏器的形态和分布各不相同, 罗伦 氏器的机能基本上同侧线, 仅反应稍慢些 . 两栖纲——侧线 无尾两栖类无侧线, 有尾两栖类成体保留侧线; 其中蝾螈陆栖 时侧线消失,回水中产卵是侧线出现爬行纲——(红外线感受器, 蝮亚科和蟒科种类具有对温度的微小变化发生反应 的热能感受器,称为颊窝和唇窝 )哺乳类——研究发现 ,蝙蝠皮膜上的触觉感受器异常灵敏,可以帮助它们保持飞行 姿态,捉住在半空中乱窜的昆虫 蝙蝠依靠触觉飞行并非新说 早在 1780 年,法国 生物学家乔治 · 居维叶就提出了这种观点,然而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当人们发现了 蝙蝠、海豚等动物具有回声定位能力以后,这种观点就销声匿迹了动物语言 ——奇妙的触觉通讯动物能对触摸、压力或其他机械动作发生反应,以此作为信号,在动物间进 行通讯也是常见的一种现象 某一个体与动物皮肤接触或触动毛丛,都会引起触 觉动物几乎都有发育良好的感受触觉的器官游离神经末梢能察觉很轻微的压 力;触觉小体在触觉敏感区域最为丰富,它们对于在皮肤表面移动的物体大都是 很敏感的; 触盘是又一种触觉受纳器, 它的分布与触觉小体相近, 但与触觉小体 不同的是,触盘对于持续的刺激不会迅速适应, 因而刺激它能够产生长久的信号; 毛发神经末梢与伸到外面的毛发缠绕在一起,也是一种触觉感受器, 它的作用与 触觉小体雷同; 梭状小体末梢位于真皮深层, 负责传递有关深部组织的变形和持 续压力方面的信息;环层小体同样位于身体深处的组织中,对刺激的适应极快, 只有几分之一秒, 当组织极快运动时才兴奋, 所以跟深部的迅速压力有关。

环层 小体对感觉振动的刺激尤为重要, 它们能够对速率达到700 赫兹的组织振动进行 编码上述这些感受器官都在皮肤中,起感受触觉的作用 动物通过触觉传递消息时,必须彼此接触才有可能,因此,这种感觉只能在 很近的距离内发生一般说来,小到0.001毫米的位移,就足以引起触的感觉 触觉可以由触压的强、 弱程度的不同, 触摸时间长短的变化, 表示出多种类型的 信息 有一种在水中生活的昆虫,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动作十分灵活,叫做鼓虫 它们分布极广, 游动速度极快 美国动物学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鼓虫能察觉到 水中极微小的颤动 他们把虫子放在水族箱中试验, 只要用一根细铁丝轻轻拨动 水面,就会招引鼓虫游来鼓虫游动时,长在前面的触角刚好接触水面触角上 生着一簇簇有感觉作用的细毛, 使小虫的感觉能力很敏锐 它们不但能感觉其他 昆虫所引起的表面微波, 还能觉察到自己活动引起的微波遇到障碍物时,反射回 来的回波鼓虫常常有规律地叩击水面,这是在向其他个体发射信号叩击后, 水面立即泛起微波,逐渐向外扩展,传播开去,不一会儿,就有同伴接到信号, 而游向前来 雄虫叩击水面的频率从每秒10 次到 25次,先快后慢, 雌虫以每秒 振动水面 22 到 25 次的频率发出回答的信号,它们如此这般地进行联系。

环节动物个体小,喜欢隐蔽,多在夜间进行生殖活动因此,关于它们的繁 殖情况了解甚少 对于水蛭用触觉通讯的事实已有一些研究水蛭多生活在淡水 中,就是陆栖的水蛭, 在繁殖时期,也潜入水中 它们附着于阔叶植物的叶子上, 轻轻敲叩叶子,发出信号,信号以振动的形式传至远处,引诱同伴前来随后, 两只水蛭互相缠绕,一段时间后即行交配显然,交配前,用触觉和振动感觉的 通讯彼此引诱和互相辨认, 并摆 好各自位置,最后导致交配的发 生 蜘蛛有着凶残的恶名声,就 连彼此进行的生殖活动, 也存在 着相当大的危险蜘蛛以昆虫为 食, 一生中不停地用毒牙猎获它 们有的蜘蛛并不织网, 有的却 编织复杂、美丽的网络 结网蜘 蛛分泌粘性的蛛丝作网 它们视 觉虽差,却有极为发达的振动感觉,只要昆虫落于网上,小小的牵动,就能使蜘蛛感受,并按照信号来源,迅速 地、准确地找到它们,大饱口福,美餐一顿所以灵敏的振动感觉弥补了蜘蛛视 觉能力弱的缺陷 雌、雄蜘蛛在繁殖时也以这种通迅方式进行交流雄蜘蛛停在雌蜘蛛的网边, 它先是有节奏的拉网, 用前面的步足按一定节奏弹动丝弦开始,雌蜘蛛像对其 他昆虫一样,凶相毕露,猛冲过去,这时雄蜘蛛小心地退到网的外边。

待雌蜘蛛 退回网中央,雄蜘蛛又一次弹动网丝如此反复数次,待雌蜘蛛接到这个信号, 不再冲出来, 而是安静地坐在网中央等待,雄蜘蛛一面不停地拨动着网丝,以传 出振动信号,一面向雌蜘蛛爬去与她完成婚配 沙蝎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常以小昆虫为食起初,人们难以想像生 活在沙土中的沙蝎,如何能找到相隔一段距离外的昆虫,显然靠视觉是不行的 气味在沙土中传播也受到限制, 那么它们是靠什么信号来指挥觅食行为的呢?科 学家们发现, 沙蝎能感受由固体介质 ——沙土所传导的振动波, 据此获得另外的 动物活动的信息沙蝎的这种触觉感受非常灵敏,它们能准确的测出50 厘米外 小昆虫在沙土中的行走 甚至能够确切地知道在疏松的沙土中, 何处有动物打洞, 连方位和距离都测得清清楚楚从沙漠表面地震波的模拟试验中得知,频率高、 速度快的压缩波,在沙土中传播时,衰减快;而频率低、速度慢的表面波在传播 中衰减慢 与沙土中波的传播特点相对应,沙蝎分别有两套感受器, 一套为气孔 感受小体,位于步足的末端, 它对表面波极为敏感; 另一套感受器为附节感觉毛, 也在步足的末端,对压缩波敏感沙蝎就是依靠小昆虫或其他动物活动时的信号, 经沙土的传播, 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振波,距震动源最近的步足, 最先感受到 刺激,后面的步足,感受刺激稍迟,依据这些因素,来测定小昆虫的方向。

小昆 虫所在位置的距离, 则是由较早到来的压缩波和随后来临的表面波两者在时间 上延迟值的大小来判断的两者相隔时间越长,表明离开波源越远 鱼类有一个特殊的感受器,叫做侧线系,它负责感受触觉蛙类也有这种感 觉器官沿着鱼的身体两侧,排列着一些小沟,内有许多感觉细胞,是由神经丘 的乳头状突起所组成 每一细胞都伸出一些由细胞质构成的“ 细毛” ,末端呈蜷曲 状,它们被关闭在管道里, 通过气孔与外界相连 这些细毛对于水中的动荡非常 敏感, 能感受到很远的鱼类通过水波传来的消息当同伴活动所引起的水的振动, 通过水波传到鱼的侧线系后, 它们很快就感受到这些消息,经过编码、 解码等过 程,鱼类迅速作出反应 正是由于侧线系感受极为敏感,所以每当遇到强烈的信号,会使得它们受到 巨大刺激,甚至痛楚难忍鱼类有时利用这个特点互相攻击我们可以看到,在 自己占据的地盘中游动的鱼, 当别的鱼进入这块地盘时, 常常不是直接攻击入侵 者,而是拼命用尾巴击水,通过水波刺激对手的侧线系,使之受到严重打击虽 然它们并没有直接触及对方, 打击的程度却和撞击对方一样有力仅用此法就可 把来犯者赶出领地 载自《动物语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