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30227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石三中黄石三中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第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5050 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历史学家周一良说:“中国的祖先崇拜起源极早,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 ”这在很多出土的对祖先的甲骨卜辞和铭文中也能得到证实。这里其实要证实的是A. 礼乐制的萌芽B. 宗法制

2、的起源C. 分封制的形成D. 世袭制的来源【答案】B【解析】材料“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祖先和宗法制有关,故 B 项正确;A 属于规范秩序制度,排除;C 属于官位继承,排除;D 是地方制度,排除。2. 西周建立后,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他属于受封的A. 周天子的亲属B. 功臣C. 古代帝王的后代D. 归附的部落首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对象是周王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周王子弟是主要的分封对象。姜子牙是西周建立的的功臣,因此答案为 B。AC 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D 项不符合史实

3、。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3.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 ,所居称“禁中” ,服食之物称“御” ,所用车马称“乘舆” ,皇帝有病称“不豫” ,皇帝去世称“驾崩” 。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 意在突出皇权

4、的至高无上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皇帝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不仅仅是皇帝的称号,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 A 正确;B 是郡县制的特点;C 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皇帝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一部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故 D 错误。4. 在封建时代,有的皇带被“大舅哥”控制,有的皇帝被“娘家侄儿”控制。也有的则被“相爷”控制。从本质上说,这种现象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衰落B. 是君主高度集权的反映C. 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D. 打破了君臣的尊卑秩序【答案】B【解析】皇帝被亲信控制,实质上是

5、君主专制集权的体现,皇帝害怕权力旁落,才实行该措施,结果导致被亲人控制,故 B 正确;A 是明清时期;C 中民主思想说法不符合事实;D 中尊卑观念在封建社会没有打破。5. 易中天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狁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度量衡、货币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三公九卿制D.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 “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贡献,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 D 项说法最佳,A、B、C 都属于具体的措施之一,不具有概括性。6.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

6、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 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 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 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 丞相负责军事责任【答案】A【解析】图一是三公九卿制度,图二是三省六部制,图片显示由一个丞相到三个丞相,主要是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故 A 正确;B 中官员多不是本质问题;C 中分工不符合题意;D 中丞相仍然专管政事,不是军事。【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 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 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

7、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7. 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 ,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 ,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A. 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 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 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D. 扩大了选官的途径【答案】C8. 1395 年,明太祖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其目的是A. 扩充内阁的职权B. 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 避免权臣专权乱政D. 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答案】C【解析】材料“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8、,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避免权臣专权,故 C 项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故 AB 项排除;六部是具体的执行部门,国家行政权由皇帝掌握,故 D 项错误。9. 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A. 加强君主专制制度B. 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C. 提高清朝行政效率D. 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答案】A【解析】雍正帝实行秘折制,防止大臣从中更改奏折,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正确;B、C 和 D 均不是材料体现主旨信息。10.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道“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就难以建立一个政

9、体(不能知道当官的是什么人) 。 ”这说明亚里士多德主张A. 让少数人掌握民主权B. 在政治上人人平等C. 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D. 平民有权监督官员【答案】C【解析】材料中“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 ,说明亚里士多德不主张人口众多的城邦,显然赞同小国寡民的政体,故 C 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出民主的信息,故 A 错误;人人平等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D 中监督官员材料没有体现。【点睛】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种族、地域等。地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确切地说古希腊文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1. 在古代雅典,没有兄弟的女儿虽然不能直接取得父亲的遗产

10、,但可把这个遗产转移给她的儿子。这主要是因为A. 妇女不具有公民权B. 遗产属于私有财产C. 儿子是唯一继承者D. 妇女无力管理遗产【答案】A【解析】古代雅典妇女没有公民权,所有没有继承权,故 A 正确;遗产不是私有财产,故 B错误;C 中唯一说法绝对;D 中说法不符合题意。【点睛】 “全体人民”是指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本质特征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12. 雅典陪审法庭实行投票的隐秘化和验票的公开化,但陪审法官是由各个部落抽签选举产生,有的法官并不熟悉司法专业知识。阿里斯托芬认为,陪审法官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得到津贴。这表明A. 雅

11、典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B. 程序公正不代表结果公正C. 直接民主不适于雅典社会D. 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倒退【答案】B【解析】材料“陪审法官是由各个部落抽签选举产生” “有的法官并不熟悉司法专业知识”“陪审法官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得到津贴”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 C 项正确;中虚伪性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雅典程序性没有体现,故错误;民主政治倒退不是材料主旨,故 D 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陪审法官是由各个部落抽签选举产生” “有的法官并不熟悉司法专业知识” “陪审法官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得到津贴” ;反映了直接民主存在着弊端。13. 雅典最早是被贵族垄断大权,后来平民抗争的结果

12、是召开了公民大会,后来又根据财产多寡组织了四百人议事会。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A. 使执政官掌握立祛权B. 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C. 呈现渐进变化的趋势D. 使贵族独享政治权利【答案】C【解析】雅典政权最初是贵族,后来公民大会召开以及组成四百人会议,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呈现渐进性,故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立法权的归属问题,故错误;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民主政治主要因素,故错误;贵族独享政治权力被剥夺,故 D 错误。14. 十二铜表法第 8 表第 15 条规定:凡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的,以现行盗窃罪论处。这表明罗马法强调的原则是A. 判决以证据为准B. 人道主义C. 审判的程序严密D. 轻罪重罚【答案

13、】A【解析】材料中“窃贼家搜出赃物”说明证据作为判决的依据,故 A 项正确;人道主义不是材料主旨,故 B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证据,不是程序,故 C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量刑,故 D 错误。15. 最初仅罗马当地人有公民权,到共和国晚期,从北非、希腊、西亚等地迁居罗马的人也获得了公民权。作为对国家服务的奖赏,罗马公民权也被授予贡献卓著的外邦人。这说明A. 罗马的征服得到了普遍欢迎B. 公民权适合所有罗马居民C. 罗马帝国统治基础逐步扩大D. 罗马居民实现了权利平等【答案】C【解析】公民权本来是罗马公民特有的权力,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外邦人也具有了公民权,体现出罗马帝国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故 C

14、项正确;A 中普遍说法绝对;B 中公民权只适合罗马公民;D 中权利平等说法绝对。16. 罗马某个时期法律修改如下。第一,以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简单区别,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奴隶制度除外)第三,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等级制度的需要B. 残酷地剥削罗马公民C. 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D. 更好地强化帝国统治【答案】D【解析】罗马帝国通过废除公民界限、用法律让地方服从统治,显然是强化罗马帝国的统治,故 D 正确;中等级制度服从于帝国统治;中剥削公民不是主要目的;服从于 D 项。17. 罗马法规定:

15、“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白日行窃,除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杀之。 ”这项规定A. 推动了罗马法由成文法向习惯法转变B. 确保了罗马境内所有居民权利的平等C. 反映出罗马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工具D. 说明了古罗马法重视案件的区别【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行窃被杀的形式不同,说明法律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故 D 正确;A 说法颠倒顺序;B 中居民权并不平等;中案件区别不符合材料主旨。18. “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程序方面都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 ”由材料可以说明罗马法A. 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B. 适用于各个国家C. 符合现代人生活规律D. 对后世影响

16、深远【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现代法律都是源于罗马法的精神内涵,说明罗马法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故 D 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法律,故 A 错误;B 中各个国家说法绝对;C 中不符合题意。题目是法律精神。19. 1688 年夏天,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六名主教联合上书,要求国王撤销关于发布第二号信教自由宣言的命令,双方的斗争最终导致了詹姆土被驱逐。这些事情最终结局的实质是A. 资产阶级政治革命B. 英国议会出现C. 实行了民主共和制D. 两党制发展起来【答案】A【解析】材料中詹姆士被驱逐,实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被废除,故正确;议会早在世纪就出现,故错误;英国当时是君主专制,故错误;英国两党制是世纪形成。.20. 1689 年 2 月,英国议会申明詹姆士于 1688 年 12 月 11 日逃离伦敦时就已经自动放弃王位,因此目前王位空缺,议会召开会议决定立詹姆士的女儿玛丽为女王。该会议主要的影响是A. 英国政党制度开始形成B. 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C. 责任内阁政治制度建立D. 处死了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