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302277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石三中黄石三中 20172017 年高一年级十月月考年高一年级十月月考历史试卷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单选题,共一、选择题(单选题,共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1.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 (谷梁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 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 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 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 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 B 项错误;结合材料

2、“容其民” 、 “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对诸侯领土有一定限制,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 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 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 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 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记载:帝乙的两个儿子长子启和少子辛为同母所生,但生启时其母是妃,启并非嫡子;商生辛时已是后,辛

3、是嫡子。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最终立少子辛为帝,是为商纣王。故 A 项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 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 ” “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 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 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 “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 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4、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 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 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 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答案】C【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宠幸褒姒,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拿以国家大事开玩笑,体现周幽王荒淫无道,点燃烽火后,各路诸侯之所以召集军队去保卫周天子,这是诸侯国的义务,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西周末年诸侯势力的强大并未从材料体现,故 D 项排除。5. 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而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这是因为宗法制度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

5、政治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宗法制度的弊端。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段材料指出了宗法制度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度的弊端包括。因此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6、渊源于氏族公社的父系家长制,西周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6. 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A. 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 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 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 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

7、心,故本题选择 C 项;A属于商朝特点;B 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 属于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7. 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C. 收藏玉玺,皇帝喜好D. 皇帝防范丞相擅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大意是:秦代以前,民间都用金或玉作材料来篆刻印章,印章使用龙虎钮,喜欢怎样用就怎样用。秦代建立后,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

8、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8.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中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与“转型”有关的是A. 世袭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9.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 ,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

9、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 ,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 项说法错误;B、D 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名师点睛】三皇五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氏(燧皇) 、伏羲氏(羲皇) 、神农氏(农皇)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

10、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二是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 ,又称“上古时代” 、 “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10.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 ,因此答案选 D,其他几项与

11、题意明显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名师点睛】这是 2010 年新课标全国卷第 25 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1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 满足皇帝的私欲B. 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 强化君主的权力D. 彰显皇帝的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 ,秦迁六国贵族、富豪,是让他们与原来土地分离,从而削弱可能的地方割据,加强

12、对六国故地的控制,A、C、D 三项与政治目的相差较远。故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措施12.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即可知这应为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该制度将人民限定在土地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故排除第项;该制度下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行政权收归中央,故排除第项;其他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 A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

1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名师点睛】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 、注意两个“内涵”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13. 唐初继承隋朝制, “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 。材料表明唐朝初期尚书省A. 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B. 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C. 与中书、门下地位平等D. 与中书、门下相互牵制【答案】A【解析】

14、试题分析:依据可知,唐初的尚书省“上承君相之制命,而总其政令” 、 “下行中外百司” 、 “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 ,说明当时的尚书省总理朝政,是三省的核心。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4.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 “内批” “中旨” “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 “除授不归中书”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 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B. 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C. 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 项“重文轻武” ,本身符合宋代史实,但题干材料反映不出;C 项“初具内阁制雏形” ,明

15、显不符合史实,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D 项“对地方上的控制”,属于无关项。A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相权关系处理【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 ;三司(掌管财政)(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15.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

16、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御史弹劾丞相,并非是争夺相位,也并非有意挑战丞相的权威而是行驶检察权;因此 A.B 两项错误;D 项错误,检察权和宰相行政大权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无法比较。监察官员和丞相的相互制约,体现的是加强皇权的思想,故选 C 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分权16.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 “不悉其行”的“行”指的的是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