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302265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襄州一中襄州一中 宜城一中宜城一中2017201720182018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

2、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

3、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义,志以天下为芬” ;强调“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强调“失信

4、不立” “一诺千金” ;强调“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当代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把握中国的大国气质,对于理解中国外交内政是很有帮助的。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 下列关于“

5、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大国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B. 中国的大国气质之所以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是因为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着最长的历史,其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C. 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的独特价值体系,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D.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中庸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

6、论点。B.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C.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D.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一贯延续性的历史,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不会形成更稳定、更持续性的大国气质。B. 只要因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够生成天地万物的和谐。C. 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蕴含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深受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体系的影响。D.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

7、 “ 稳为” “ 顺势而变”的大国气质,是顺应中国当前外交内政形势的。【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文中是“相对稳定” ;B 项, “最长的历史”少了“连续性” ;C 项,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

8、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A 项,不是逐层深入。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将文中的必要条件变成了充要条件,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泉贾平凹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

9、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

10、。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最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 ” “没有了。

11、” “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 ”小儿突然说, “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 “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

12、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流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 ”我肯定地说。 说完之后,就再没有

13、言语。我们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以槐树被雷击而折断的情节引起阅读兴趣,接着以“拦腰断” “ 裂开四块”的细节描写渲染槐树死去的惨状,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B. 全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出对槐树真挚依恋的情感;长短句搭配,使得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C. 文章中的“小儿”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在文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的境地。当“我”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 “小儿”引着“我”发现了生命的“泉” ,使“我”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D. 文章

14、的语言在朴素中蕴含着哲理,并且哲理的阐发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从身边的一棵槐树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顽强地生活。5. 结合文本,赏析第 3 段划线句子“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6. 文章写的是老槐树,却以“泉”为题,这有什么好处?【答案】4. A 5. 运用比喻,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句式上:采用结构相对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贯通,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表达出作者对槐树的喜爱之

15、情。 6. 修辞上,以“泉”为题,用比喻表达哲理更加生动形象:老槐树拦腰折断后剩下的树桩在月光下,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就像泉水绽出的涟漪,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槐树和泉两者之间的形似之处。主旨上,以“泉”为题,寓意深刻:击不垮的老槐树和毁不坏的泉眼有相通之处,它如泉眼一样,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寓意生命的顽强和不息,是很深刻的。表达效果上,以“泉”为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文章的开头,B 项考核手法,C 项考核内容,D 项考核语言,其中 A

16、项, “全文伤感的基调”错误,全文基调“哀而不伤”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要求赏析“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是比喻的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从句式上看,采用结构相对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贯通,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表达出作者对槐树的喜爱之情。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题目,注意从内容、手法和主旨以及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手法上看,以“泉”为题,用比喻表达哲理更加生动形象:老槐树拦腰折断后剩下的树桩在月光下,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就像泉水绽出的涟漪,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槐树和泉两者之间的形似之处;从主旨上,以“泉”为题,寓意深刻:击不垮的老槐树和毁不坏的泉眼有相通之处,它如泉眼一样,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寓意生命的顽强和不息,是很深刻的;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