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299676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二砂寄宿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州二砂寄宿学校郑州二砂寄宿学校 2017-20182017-2018 学年上期学年上期高二年级语文会考模拟试卷高二年级语文会考模拟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说明: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116 题为选择题,1723 题为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一、 (16 题,共 12 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 分)A陨落(yn) 浣纱(hun) 恐吓(h)B俨然(

2、yn) 湍急(chun) 孝悌(d)C畜牧(x) 忏悔(chn) 水榭(xi)D倨傲(j) 矜持(jn) 哺育(b)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A安分守己 原型毕露 残羹冷炙 礼上往来B历历在目 前赴后继 完璧归赵 逝者如斯C虎视眈眈 耐人寻味 坚持不懈 层出不穷D真知灼见 问心无愧 源远流长 冲上云霄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会议上,师生代表明目张胆地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B马先生是著名的钟表收藏家,收藏的钟表精品汗牛充栋。C这两名应聘者半斤八两,都很优秀,领导一时难以取舍。D最近公司施行成本管控措施卓有成效,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3、是(2 分)A妈妈在阳台种了菠菜、韭菜、茄子、桔子等各种蔬菜。B全国民族歌舞汇演晚会的节目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同胞的神采。C近期南方降雨频繁,西瓜销售受到很大影响,瓜农为此愁眉不展。D山区道路弯多、坡陡,司机们一定千万不能随意超车,以免发生事故。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 分)一棵树就是一条竖立着的河流, , ,树皮交错的纹路形如流水,从根部到梢头,就像从源头到下游,只是有些平静些, ;有些粗粝些, 。重现风雨波澜枝枝杈杈是分支流树干是主河道像水一样光滑A B C D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

4、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B 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C 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D 边城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79 题(3 小题,共 6 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许嘉璐传说中的炎帝故里有很多处,而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恐怕是最丰富的。在台湾有几百万人不仅拜祭炎帝,而且信仰炎帝。为什么炎帝在两岸影响如此巨大?因为炎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系最密切的时代。农耕社会,特别

5、是原始农耕,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的合作,整个部落一起耕作,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就是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认同,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就由此来。 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 。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的,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因为我们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 “种瓜得瓜,种豆得

6、豆”就是证明。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今天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

7、,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摘自 2016 年 2 月 2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7下列有关“中国农耕文化”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A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是炎帝,他在两岸影响巨大。B农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证明了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 。C中国农耕文化以人为本,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D中国农耕文化的理念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A农耕社

8、会的耕作需要多人的合作,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启发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思想。C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理念,都是与农耕文化的理念相违背的。D我们应把炎帝开创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时代,正是农耕文化最发达的时代。B农耕生活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唯一动力。C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的说法是作者及中外学术前辈不太同意的。D人类青年时期的农耕生活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的生活、繁衍、延续。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3 小题,共 6 分。温馨提

9、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0、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B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变弱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将:将领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

1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第一段写了秦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文秦的迅速灭亡。B 第一段把始皇威震四海的实力和创万世基业的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寓褒于贬。C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陈涉与仲尼、墨翟等人进行对比。D选文讲究铺排渲染,气势酣畅;行文整句与散句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314 题(2 小题,共 6 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12、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3下列对作品中的词语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何妨” ,不妨,表现了苏轼面对风雨依然保持平常心的豁达。B “轻” ,轻巧、轻便之意,刻画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洒脱形象。C “任” ,任凭,顺其自然,表现出苏轼处逆如顺的人生态度。D “萧瑟” ,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荒凉景象,表明苏轼处境的艰难。14下列对这首词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写眼前之景,抒发了作者毫不退缩

13、的旷达之情。B “山头斜照却相迎”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透露出作者历经风雨得见阳光的喜悦。C “也无风雨也无晴”语义双关,呼应前文,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开阔心胸。D整首词由道中遇雨联想到人生路上的风雨,以小见大。五、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518 题(4 小题,共 14 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

14、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但是他觉着

15、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