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294281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江一中九江一中 2017201720182018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高一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

2、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

3、。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

4、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甫哀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

5、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C. 古体诗在形式上

6、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答案】1. B 2. B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 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C 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D 项“因而” ,强加因果

8、,由文中内容可知, “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点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 A 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 C 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D 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 项原文是说“在

9、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 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A 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 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 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D 项延续了 2015 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

10、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可判断出 D 项正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橘子芥川龙之介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

11、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在灯光映照

12、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

13、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

14、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

15、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 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突显姑娘的家境贫寒和生活的艰难,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之一。B. 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

16、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C. 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具有灰暗的色调,渲染了冷漠的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D. 小说中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之下看到希望之光。E. 这篇小说叙述“我”通过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 ,放弃了悲观厌世的思想,过上充实而有作为的生活。5. 对比是文章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小说中运用了哪几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 ,也有人认为是小姑娘,试结合文本,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探究,说一说你的看法。【答案】4. AE 5. 有色彩的对比。小说前一部分的忧郁、阴暗、厌烦的色调,与后一部分孩子的红脸蛋、五六个黄灿灿的橘子形成的明亮、鲜艳、乐观的色调进行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预示着心情的变化。“我”和小姑娘的对比。 “我”忧郁、冷漠、悲观,小姑娘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希望,是小姑娘的爱唤起“我”对生活的憧憬。“我”的前后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