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个名词解释18 分1 个作品赏析12 分2 个简答题30 分2 个论述题40 分名词解释:宋初三体指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白体诗以徐铉、 李昉等为代表, 效法白居易,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诗风平易浅切晚唐体以寇准、 林逋等为代表,继承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沿袭晚唐的具有山林气息的诗风,多用白描手法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西昆体得名于《西昆酬唱集》,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讲究用典、对仗,辞藻华丽,内容多为咏史、咏物白体 :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如李昉、徐铉等诗人, 在馆阁唱和之风影响下编成唱酬诗集所代表的诗的风格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但这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西昆体 :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因杨亿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诗体,内容多为咏史、咏物西昆体诗人大多效仿李商隐,善于在诗作中引用典故和前人的佳语妙句,其流行与当时臻于极盛的唱和风气有关,作品大都音律和谐,辞采华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然而部分诗歌题材狭窄,立足模仿而缺乏自立精神,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晚唐体 :北宋初期诗坛的一种文风,以姚合,贾岛为学习对象,沿袭晚唐的具有山林气息的诗风,代表诗人一派以九僧(希骤,怀古)为主,一派以潘阆,林逋,寇准为代表二者都继承了贾岛苦吟精神,重推敲重五律, 内容多分描绘山林和隐逸生活后者稍微平易流畅和充实但总体上有着意向单调,形式呆板,情感单一局限于个人的缺点江湖诗派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 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杭州书商陈起为这些低级官员、隐逸之士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故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诗歌多为献谒、应酬之作,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成就较突出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包括小令和套数,产生于民间的俗瑶俚语,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乐曲的变化散曲具有灵活多变的句式,口语化、 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明快自然的审美取向,有较多俗文学的印记,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永嘉杂剧宋元时期在我国南方地区兴起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因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其曲调来自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篇幅较长,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体制比元杂剧自由灵活。
代表作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荆、刘、拜、杀”和《琵琶记》等,对明清传奇有直接的影响苏门四学士、六君子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是一个志趣相投的文学团体,始于文学而成于国事四人与苏轼交往密切,有拜谒、求学之意,又因曾入馆阁为官,故称苏门四学士后期因苏轼缘故遭到贬谪或降官但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六君子多了陈师道和李廌,因两人不曾入馆阁,不能算为学士,故称君子作品赏析《六丑》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晚春时节才突然发现不觉中时光飞逝,稍不留心, 春天已经过去, 花儿也在夜晚的风雨中飘落,四处纷飞,散入花丛谁来怜惜飘零的花呢?也许就是那轻叩这窗户的蜂蝶吧独自走在寂静的东园,绕着蔷薇丛慢慢踱步,不觉中叹息之声已脱口而出树丛中生出的一条细藤勾住了衣服,好像在与人道别。
晚春时节枝头上只剩下幼小的花朵,摘下一朵别于衣服上, 却怎么也比不上当初在枝头颤抖怒放的模样花朵飘落,请不要随水流走,不然上面的相思字句,我又如何能看见?1,时空交错变化,写内心惜花之情上片“正单衣试酒”点明时间,从时间角度写春去花落,未及赏春而又留春不住,只能看花儿日渐飘零;下片以“东园”开始,点明地点,从空间角度写词人在花丛中寻觅落花踪迹,2,情感托于他物,更显深情上片写花朵飘落,问谁能追惜落花,其实是词人内心惜花,却将自己的惜花之情寄托于蜂蝶下片勾住衣服的枝条仿佛留恋词人,不肯离去,其实是词人内心不忍花谢,词人却倒着说,不直接写人惜花,只写花恋人,怜惜不舍之情更加浓厚3,写词注重研炼,讲究章法结构掷”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匆匆且一去不返;“葬楚宫倾国”将花落这种小事夸张放大,可见词人对花落的看重; “岑寂”更写出了花园的安静乃至于死寂, “惹”“牵”生动写出了花勾住衣服的情态,也使人感受到浓浓的留恋之情一字一句,每个用法都经过无限研练,以求完美,而时空变换的写法也使得词的章法更加严密4,咏物词中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简答晏几道的艺术特色1, 晏几道仍然按照“花间”传统,固守小令阵地,词的内容面比较窄,多局限于自己与歌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偶尔寄寓身世沦落之嗟。
主题主要为少年冶游、聚散、 相思、 宦游2, 相对于晚唐和宋初词人泛化的恋情,晏几道所写的恋情,有明确而具体的思恋对象,主 要写其与友人和歌妓的悲欢离合如“记得小蘋初见”“小莲风韵出瑶池”等3, 工于言情,但很少尽情直抒,多出之以婉曲之笔,微痛纤悲,感情真挚晏几道的词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快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做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4, 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 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其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的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5, 语淡情深是小山词的风格特色,他善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深情语淡表深情,语短意长,情意层层深入6, 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他的梦有“春梦” 、 “秋梦”、 “前日梦”、 “今宵梦”等等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特点1,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两组矛盾分别是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即以老夫人为一 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第二组矛盾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
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情节的发展2, 主题上, 整部剧的每次冲突都在讽刺封建势力每次的戏剧冲突中,年青一代节节胜利,封建势力节节败退,且处在被嘲弄的位置,而人物性格也在其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整部戏看,冲突是尖锐激烈的,却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格调轻松明朗,是一部出色的喜剧3, 出现多次的矛盾激化场面,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有起有伏,扣人心弦①冲突第一次激化,是老夫人赖婚,使得封建势力与年轻一代的矛盾激化②“赖简”一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剧本出现第二个高潮③“拷红”一场中,老夫人的泰山压顶与红娘四两拨千斤的对话,戏剧冲突到达第三次高潮④《西厢记》第五本是冲突的最终解决,老夫人再次赖婚,把全剧的冲突腿上最高潮4, 出现矛盾冲突的转移《西厢记》两组矛盾相互制约,老夫人“赖婚”以后,戏剧冲突转移到年青一代的内部,主写莺莺、张生、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5, 在语言上,语言华美,堪称元曲文采派的代表作如“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窦娥冤》的悲剧特色窦娥悲剧形象和成因1,生来就悲剧幼年亡母,父亲又无力抚养,勉强长大。
2,父亲给女儿的悲剧父亲以女偿债,并换取上京赶考的费用父亲的儒家教导对窦娥世界观和日后为人处事的影响3,蔡婆给窦娥带来的悲剧蔡婆为私心留下窦娥为“童养媳”,造成窦娥被迫与亲人分离,而且是三次生离死别,不仅给窦娥一生的命运带来了转折,还带了终结者4,赛卢医给窦娥带来的悲剧:埋下了最终悲剧的因,招来了张驴儿父子的伪善和真恶强逼窦娥婆媳再嫁并索要毒药5,张驴儿父子带给窦娥的悲剧逼婚不成后的图谋不轨杀蔡婆和霸窦娥;不料反成命案,并诬陷窦娥6,太守桃杌带给窦娥的悲剧窦娥把希望寄托在了这个人身上,结果是屈打成招后问斩窦娥的悲剧形象是社会种种悲剧现象深层原因的集中表现:窦娥顺从的是理(儒家的理),包括封建的伦理观、贞节观等,所以她可以忍受的是合理的事情或现实,不能忍受的则是不合理的现实现实是:儒家世界观的旁落,金钱观念行世的兴起于是,窦天章为了钱将女儿抵债;蔡婆为了钱,颠覆了窦娥的命运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噩运;赛卢医和张驴儿父子还有贪官桃杌都是因为钱,违背了良心和职业道德最后窦天章的归来,代表着儒家道德理想对这个世界的再次高扬,“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也代表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秩序重建的信心和设定。
悲剧特色: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 —— 百善孝为先 (因父亲欠下高利贷无力偿还,被卖给蔡家作童养媳;守寡后尽心尽力地侍候着同是寡妇的婆婆;在公堂上,因不忍见婆婆被拷打而承担了被诬陷的罪名;临赴刑场时,还怕婆婆见到伤心,特意请刽子手绕道而行)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1, 诗歌中文人气和书生气浓厚,诗中人文意象格外密集如一些书画作品、亭台楼阁、笔墨纸砚,使得诗歌充满文人色彩2, 追求“夺胎换骨” 、 “点铁成金” 、 “无一字无来历” ,注重用典和化用前人句子如《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有12 个典故,如“持酒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3, 求新求变由于黄庭坚追求“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所以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一些异于求新之处①诗歌往往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决不平铺直叙②运用修辞的手法出奇制胜,如以古代志士仁人比喻珠子的高风亮节③有些诗句故意不对,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④还运用一些散文句法如“天于万物定贫我,智效一官全为亲”⑤数字对极工整,往往以少对多如“时事已更千变尽,心源不受一尘染”然而求新也伴随着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陷4, 声律奇峭,句中音节打破常规,律诗中对用拗律,以避免凭着和谐的声调。
5, 晚期诗歌虽仍有典故成语及化用前人成句之处,但体现出返璞归真的倾向,意境清新,语言流畅,平淡质朴,体现出老成的境界如《跋子瞻和陶诗》唐诗和宋诗的关系唐诗作为诗歌巅峰给宋人造成巨大压力,宋人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对唐诗的最初态度,是学习和模仿宋初三体便或多或少地以唐代诗人为师后期, 宋人开始尝试摆脱唐诗的藩篱其创新之处体现于:1, 在题材方面,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事无巨细的程度,宋诗只能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选材角度倾向世俗化,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其优点是平易近人,但是缺乏唐诗浪漫精神的情怀2,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风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这种平淡,实则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3, 唐诗与宋诗, 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而宋诗的长处, 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是宋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文学表现宋诗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平淡平淡瘦劲,不如唐诗色泽丰美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的地位与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同时也反对怪癖生涩的太学体。
地位: 欧阳修诗文创作和学术著作都成就卓越,为天下所仰慕, 同时他在政治上又有很高声望嘉佑年间,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利用科举主考官的身份,着力扭转险怪文风,是诗文革新的领导者影响:1,理论上,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