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3281916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27.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番茄主要病害防治 技术,单位 姓名 时间,主要病害,番茄主要病虫害种类,主要虫害,番茄主要病虫害种类,番茄主要病害,病害的识别,植物病害有植物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识别,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于实体显露可分为病征与病状两种。 病征(sign)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例如有真菌的苗丝体、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细菌的苗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植物的个体等。 病状就是在病部所看到的状态,如褐色的斑点,透明的条纹,枝叶萎蔫或肿瘤等;是发病植物本身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病害的主要特

2、点:,病害症状的类型,病症,病状,真菌的苗丝体、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细菌的苗脓,线虫的虫体等,变色、坏死、萎蔫、畸形、腐烂,番 茄 病 害,分类介绍,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之病状,多呈绵絮状,如茄绵疫病、番茄疫病等。,在病部产生大小,形状、色泽、排列等各种不同的粒状物。有的粒状物小,不易组织分离,包括分生孢子等,如蚕豆褐斑病。有的粒状物较大,如蚕豆白粉病等。,霉是真菌病害常见的症状,可分为霜霉、黑霉、灰霉、青霉、绿霉等。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葱紫斑病、黑斑病等。,分白粉,如黄瓜、番茄白粉病;锈粉,如菜豆锈病等;黑粉,如洋葱黑粉病等。,真菌性病害之病症,绵状物,粒状物,霉

3、状物,粉状物,真菌性病害,1,番茄猝倒病,症 状 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后均可发病。未出土时发病,胚茎和子叶腐烂。出土后幼苗发病,幼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缢缩成线状,幼苗倒地死亡,死亡时子叶尚未凋萎,仍为绿色。高温高湿时,病株附近的表土,可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苗床低温、高湿是猝倒病发生蔓延的主要条件,连续15以下的低温数天以上时,则易发生猝倒病。苗床光照弱,通气性差则发病严重。子叶苗到第一真叶抽生阶段,最易发病,其真叶长大后发病较轻。,猝倒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侵入寄主,病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腐

4、殖质中以菌丝体长期存活。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的流动传播。幼苗发病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向四周重复侵染,使病害不断蔓延。,病原,防治方法,种子和土壤消毒,种子消毒可用3000倍96%恶霉灵药液拌种,土壤消毒可采用1000倍30%恶霉灵水剂,或30006000倍96恶霉灵药液细致喷洒苗床,或用68%甲霜灵锰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克掺加苗床土10千克,防治土壤病菌传染。,2,番茄绵疫病,症状 为害果实、茎、叶等全株各个部位,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未成熟的果实,初发病时在近果顶或果肩现出表面光滑的淡褐色斑,长有少许白霉,后逐渐形成同心轮纹状斑,渐变为深褐色,皮下果肉也变褐,造成果实

5、脱落,湿度大时,受害部位腐败速度快,长有白色霉状物。危害严重时,果梗亦受害萎缩,菜农俗称“面了把”。病果多保持原状,不软化,易脱落。叶片染病,其上长出水浸状、大型褪绿斑,逐渐腐烂,有时可见到同心轮纹。,番茄绵疫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露地和棚室中都有发生。为零星发生,个别地块发病率高。遇连阴雨天气,气温较高时病害流行,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借雨水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病菌萌发后产出芽管,从果皮侵入而发病,后病部菌丝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通过雨水及灌溉水进传播再侵染。秋末形成卵孢子或厚垣孢子越冬。发育温限838,30最适。相对湿度高于95,菌丝发育良好。78月高温

6、多雨季节或低洼、土质粘重地块发病重。,病原,由于该病发病速度快,又值雨季,因此应取预防为主的综防措施。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使株间通风。 及时清除病果,深埋或烧毁。 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或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着重喷洒在果穗上和地面上。喷药3小时内遇雨,可补喷一次。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发病情况间隔7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防治方法,3,番茄早疫病,症状:侵害叶、茎和果实。叶片被害,初呈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的小斑点,逐渐扩大,达mm,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

7、心轮纹,边缘有黄色晕环。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有黑色霉。 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渐次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完全枯死。茎部病斑多数在分枝处发生,灰褐色,椭圆形,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断枝。幼苗常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发现,病斑黑褐色。病株后期茎秆上常布满黑褐色的病斑。 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缝的地方,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也有同心轮纹,其上长有黑色霉,病果常提早脱落。,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 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 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 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 长出黑色霉层,呈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陷,具同心轮纹

8、,有时龟裂,严重时造成断枝。,,,多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病原,影响发病的因素: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此病大多数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植株生长衰弱,田 间排水不良,发病重。番茄早疫病在温度1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生,本病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本菌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第二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防治方法,1、种子的处理 在播前可用52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分钟,然后冷水浸种催芽。2、

9、药剂防治: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 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2.2%霜脲锰锌800倍液。药剂可根据具体情况轮换 交替使用,早疫病防治必须要早,一般7天左右防治1 次,连续防治5次左右。,4,番茄晚疫病,症状,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能侵害茎部。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霉,整个叶腐烂,可蔓延到叶柄和主茎。果实上, 果实上的病班呈不规则的灰绿色水渍状硬斑块,以后变为褐色或黑褐色,云纹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白色霉状物。

10、病果质地硬实,不软腐。病斑上长出少量白色霉状物。病果质地硬实,不软腐。,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 成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呈不 规则云纹状,稍凹陷,边缘明 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 白霉,迅速腐烂。,病原,发病条件:1、气候条件:气象条件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阴雨连绵,或雾大露重,田间湿度大时均易诱发本病。如果高湿低温,特别是温度波动较大,有利病害流行。 2、栽培条件:植株繁茂,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 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的发 生;土壤瘠薄植株衰弱,或 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以 及番茄处于生长的中后期, 利于病害的发生。,本病原为鞭毛

11、菌亚门、疫霉霉属的致病疫霉菌的真菌。病菌在保护地番茄上辗转为害,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叶片,亦从茎的伤口、皮孔侵入为害。而在高温干燥条件下,很快丧失生活力。,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1、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2、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

12、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或69%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间隔710天。在保护地也可用烟雾法或粉尘法防治,即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每次200250g,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每次1kg,间隔9天。,5,番茄灰霉病,症状识别:苗期受害可造成茎叶腐烂,呈污绿色至灰褐色,表面密生灰霉。成株期叶片发病,一般从叶尖呈V型向内扩展,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潮湿时发展较快,上生灰绿色霉层。茎部发病多由病叶叶柄扩展所致,花受害时花瓣及柱头腐烂脱落,受害的柱头常使幼果果脐染病。果实受害多始于果脐或果蒂,青果受害多。果面上出现水浸状褪色斑,渐扩大

13、致全果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症状,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孢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生活,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 - 31 可发病,发育适温为

14、20 -23 ,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寡照、适温(20 左右)、相对湿度大(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3个用药关键时期,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 药剂防治:灰霉病重点在防。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 剂1500倍液,嘧霉胺或50%异菌脲800倍液。喷花时在药 液中加入防灰霉病药剂,提早预防。喷雾一般在晴好天气 进行,熏烟可在傍晚闭棚时使用也可在阴天进行。一般情 况下,熏喷应交替进行,采取一熏一喷或者一熏两喷的做 法。发生重时可白天喷雾、傍晚熏烟提高防效。灰霉病菌 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时应尽量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并注 意轮换、交替用药。,防治方法,6,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

15、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果实等。叶片染病,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褐色的绒状霉层。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症状,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出现棕黄色、灰紫色、灰绿色至墨绿色茂密的霉层。随着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病原,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90%以上,病害易流行。凡种植过密,多

16、年重茬,放风不及时,大水漫灌等都有利于该病发生。 据调查,叶霉病病叶率平均达20%左右,严重的大棚西红柿病叶率达40%左右。若4-5月份西红柿生长中后期,温度、湿度条件适宜,叶霉病将会大发生。望广大菜农发现病菌及时防治。,防治方法,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阿米西达或阿米妙收悬浮剂1000倍液,多抗霉素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密闭温室,用百菌清烟剂每亩400克,熏烟4-6小时,药剂防治配合短期30-36闷杀对控制病势发展很有好处。,7,番茄白粉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现白色霉点,散生后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并互相连合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所覆盖,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故称白粉病。叶柄、茎部、果实等部位染病,病部表面也出现白粉状霉斑。白粉状物即为本病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