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269939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练习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三峡三峡_ 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虽乘奔御风_ (2)清荣峻茂_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其

2、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 静以修身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下列对文章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 B第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 汹涌。 C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 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寒的环境特点。 11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

3、了中外游客?请 说说理由。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水龙门(节选) 郦道元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 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 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 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崇深:高深。返:回冲。捍:摇动。 倚:依靠。素气:白气。窥:看。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洪:水势浩大。赑(b)怒:发怒。鼓:鼓荡。若山腾:像山一样腾起。10浚波:大的波

4、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 ,说:“河下龙门,其流, 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中漱广 飞漱其间 B素气云浮 可以调素琴 C往来遥观者 作青云白鹤观 D其水尚奔浪万寻 虽乘奔御风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驷马之追也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沿河求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无案牍之劳形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15文中所引的“水非石凿,而能入石”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16

5、文末引用慎子下龙门的记载有什么作用?(二)16 黄冈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3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 翁第,二人

6、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 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 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 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 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第:房屋,宅子,家。 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 肃一带。 曩:以往,过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_ _ (2)属引凄异_ _ (3)二人对酌_ _ (4)越钱塘,绝长江_ _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7、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而至泰阴 已至半山矣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 何 老 之 有! 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21(1)【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 的特点;写水, 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乙】文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4古代表示特定时间的词语 (1)曙、质明:天刚亮时、黎明。 (2)朝、旦、晓、夙:早晨。 (3)亭午:正午

8、;夜分:半夜。 (4)旦日、翌日:明天、第二天。 (5)旬:十天;兼旬:二十天。 (6)期月:一整月或一整年;期年、岁:一年;载:年。 (7)明日:第二天;明年:第二年。2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 “期”有表示“满”的意思,所以“期年”即“满一年” 。 B “自非亭午夜分”中的“亭午”意思是“接近正午” , “夜分意思是“半夜” 。 C “旦”是古代特定的表时间的词,意思是“早晨” ,如“晴 霜旦”中的“旦” 。 D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的“朝” “暮”也是古代特定的表示时间的词, 分别表示“早晨”和“晚上” 。5参考答案7 【答案】(1)飞奔的马

9、 (2)茂盛。 8 【答案】B 【解析】B 项,间:方位词,中间;A 项,自:介词,在/连词,如果;C 项,之:结构助 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D 项,以:指示代词,此、这/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答案】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答案】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 种景物的影子。 10 【答案】 B 【解析】B 项,第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 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

10、 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示例二)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 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 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 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 【答案】A 【解析】A 项,漱:冲荡;B 项,素:白色/不加装饰的;C 项,观:观赏/景观;D 项,奔, 迸溅/飞奔的马。 13 【答案】 D 【解析】D 项与例句,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项,之:衬音助词, 凑足音节,无实义;B 项,之:代词,它;C 项,之:结构助词,的。 14(1)【答

11、案】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好像是被雾露沾湿似的,往云雾的深 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2)【答案】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15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水不是用来在石头上打孔的凿子,却能穿过岩石。引用这句 话,说明黄河无坚不摧的伟力,以及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韧劲。 16 【答案】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黄河流经龙门时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7 【答案】 (1)同“缺” ,中断。 (2)延长。 (3)饮酒。 (4)横渡。 18 【答案】C 【解析】C 项,至:到达;A 项,或:有时/有的人;B 项,故:所以/学过的知识;D 项, 之:代词,代甲翁/去,往。 19 【答案】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 何 老 之 有!620 (1)【答案】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很多。 (2)【答案】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达半山腰了。 21(1)【答案】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2)【答案】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胜客观的困难。 21【答案】B 【解析】B 项, “自非亭午夜分”中的“亭午”意思是“正午” 。(本文来自微传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