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252895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72017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25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1商周的国家组织原则是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这说明了商周官制的显著特点是( )A “血亲为主” B “礼法融合”C “亲贵合一” D “礼刑并用”2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一一郡守一一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

2、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曾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a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3、,有一定进步性。 ,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 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5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 B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C “学者须先立志” D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6图一是何怀宏选举社会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2所占比例变化表” 。该

4、变化折射出( )A统治基础不断扩大B参政机会逐渐广泛C知识阶层日益扩大D官员素养逐步提高7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 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8胡宥在万历六年(1578)指出:“世日隆而民日众,风日开而用日繁,必有无相通而民用有所资,匪(非)商能坐致乎?守令固当加意于民,商其可不加之意耶!廛法不兼行,使商悦而愿藏其市,此恤商之道可见

5、矣。 , ,这一主张表明( )A政府调整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政策束缚了经济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D万历年间的世风每况日下9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 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C.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 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10.据地方志记载,上海开埠通商后,浙江省的长兴县蚕业“岁入百万计” ,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载家桑矣, , ;安吉县“山乡亦皆栽桑” 。上述现象折射出( )A丝织业开始走向近代化 B浙江成为近代

6、丝织业中心C自然经济解体趋势明显 D丝织品是市场的主导产品11.有学者指出:“对慈禧太后来说,义和团事件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基于对政治的敏锐和精明的本能使她意识到,除非自己表露出某些后悔的样子和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尊敬和国人的敬仰。 ”这反映了慈禧太后( )A对义和团的痛恨 B对侵略者的依赖C推行改革的决心 D实施新政的目的1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称:“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3参政权。 , , “新三民主义”宣称“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

7、及权利。 , ,上述变化反映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A.随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调整 B以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为转移C.与中国革命任务的联系更紧密 D.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属性特征13. “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 “新的高潮 ( )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 使“打倒列强,除军阀 成为共识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A, B C D14.对下面两个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对华投资是列强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 B列强获得了对中国重工业的独占地位C民

8、族资本在列强重压下仍有较快发展 D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垄断中国工业生产15. 1936 年 7 月,沈均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要求国民党联合红军共同抗日,指出“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对敌人有利,表示坚决站在救亡阵线的立场,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而奋斗。这反映出( )A联共抗日成为社会的共识 B抗日救亡运动取得新发展C国共两党关系开始缓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己建立16.1952 年 10 月 20 日,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信里说,中国的私人工业都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它们的成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这一时期私人工业对国家的依赖( )A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

9、恢复与发展 B为和平改造私营工商业准备了条件C说明国家完全控制了私人工业生产 D体现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17. 1950 年 5 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争取和平统一”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4A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C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18.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

10、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19.法学家博登海默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 ”这说明自然法( )A影响全世界法律的制定 B体现的精神具有普适性C蕴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立法技术较高难以超越20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

11、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B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C. 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21.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

12、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君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22.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里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5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材料意在强调( )A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C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D理性使人们生活更幸福23. 1922 年 3 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

13、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实质上表明(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C新经济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列宁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24. 1955 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 29 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这说明万隆会议( )A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B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结盟的需求c具有不结盟思想的特征 D加强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25.有学者写道:“很多人相信,随着欧元区和美国经

14、济的停滞,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在美国滞留不去的经济危机也被看作是美国霸权终结的开始和新强国出现的信号。 ”据此,该学者认为( )A美国霸权世界的野心在逐渐消退 B金砖国家推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崛起C多极化趋势有效抵制了霸权主义 D多元化经济实体促进多极化趋势增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2 小题,其中第小题,其中第 2626、2727 题各题各 2525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2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踏上了近代化的征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

15、规模模仿西式工业化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 18 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一一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一摘编自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材料二 蒋介石 1935 年 4 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6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 1 2 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 。19 36 年 3 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 ,计划投资 267,100 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