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4903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张根龙摘要随着社会的 进步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生道德建设环境正发生着迅速而急剧的变化。关注 变化,研究 变化,已成 为 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现实使命。关键词 道德 高等教育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客观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不仅是道德建设的制高点,而且应承担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因此,营造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一、大学生道德建设需要健康的校园环境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

2、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必须重在“建设”,就是解决如何完成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修课。重在建设,是指在“约束”中的建设,一方面必须自觉接受社会对道德建设要求的约束,另一方面必须按照社会对道德建设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前一种约束是外在的约束,即他律的过程,后一种是内在的约束,即自律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应当是他律和自律相统一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道德建设不

3、能简单地依靠行政法规的制约,只能通过教育与处罚相一致的引导过程;道德建设不能依靠急风暴雨式的运动,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升华过程;道德建设不能依靠空洞的说教,只能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道德建设不能追求一蹴而就的成果,只能通过长期的建设过程。根据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特点,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就是营造有“约束”的校园环境,这是实现自律和他律的重要条件。第一是政治思想环境。在校园环境中,政治思想环境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高等学校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4、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为主旋律的政治环境,即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责任,也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思想境界。第二是组织环境。高校校园的组织环境从纵向看形成了校、院、系、专业、班级等,从横向看形成了党团、社团、学生公寓、分校区等,事实上大学生是在一定的组织氛围中参与各项活动,无论是纵向的组织还是横向的组织,都必须形成一定的规则,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有序性和严肃性。大学生只要参加任何一种意义的组织活动,就必须接受“约束”。应该看到,大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组织氛围的约束,已经成为日后接受社会组织约束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是人文环境。人文氛围中既包含着前人的文化积累,又包含着后人的发展。每一所大学的校

5、园里都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每一所学校的建校史,都是人文资源的积淀,校园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道德建设来说,是一部取之不尽的教科书。学校的人文氛围影响了学校的办学风格,是影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校园氛围因素。人文氛围的“约束”将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我校自建校以来“严谨、 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作为几代西工人互相勉励的精神财富。第四是人际关系环境。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环境,应当充满着民主的气氛。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学科研人员,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组成的人际关系在学术领域内没有科学研究的禁区,学术自由是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学术领域以外形成的尊师爱生、尊师

6、重教的氛围,已经成为调节校园内人际关系的共同“约束”准则。第五是舆论环境。校园内的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大众媒体是重要的舆论工具,能够及时地对大学生道德建设做出正确的导向,一方面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从正面起着积极的引导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错误言行进行有力的批评,从反面产生着积极的“约束”作用。舆论氛围是开放式的、平等的、互相的、直观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监督,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当前尤其是要重视网络氛围的作用。总之,只有积极营造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环境,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

7、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二、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新挑战:高校内外环境的新倾向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全国 GDP 总量突破一万亿美元以后,标志着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建国以来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正在日趋增长。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其次是市场经济的因素对教育供求矛盾的影响已经日益显现。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市场规则在对社会经济产生调节作用的同时,对教育的制导

8、作用不可避免。再次是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日益显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对社会经济、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要求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理念等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科技,深受青年学生的青睐。最后是国际规则对教育的制约将日益显现。中国加入 WTO 以后,包括教育在内的诸领域,必须遵守国际规则的约束,将进一步扩大人们对发展教育的思考空间。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变化,预示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的校园氛围是与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相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是高

9、等学校内部运作产生市场化倾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将追求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工作目标。教育领域的供求关系,在高等学校内表现为有代价地使用教育资源,已经实行的大学生交费上学。学生所交的学费额与所学专业预期的回报相关联。住宿费用,取决于学校提供的住宿条件。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将由银行提供助学贷款。尽管高等学校还没有实行全成本核算,但是大学生已经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市场规则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两面性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出了一道选择题。校园氛围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已经迫在眉睫。第二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产生分散化倾向。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普遍实行校

10、院二级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体制。学校的一部分管理权限分散下移至院系,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举措。一部分高校经过几轮并校,在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多校区办学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在学校层面上的管理,更多的是强调为基层院系、校区的服务。高校实行选课制、学分制,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自主权,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同时产生了同班不同学,即学生班级集体概念淡化的新情况,大学生经常性互相交往的范围,从比较稳定的班极、专业、学院扩大到不确定的整个校园。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处理好人与集体的关系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第三是高等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住宿服务产生社区化倾向。在高校后勤社会

11、化改革中,为大学生提供的住宿服务将逐步脱离学校,进入社会服务机制,新建的学生宿舍以及原有的宿舍改造后都逐步实行了公寓化管理。对管理者来说,通过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向住宿的大学生提供标准化服务;对住宿的学生来说,是按照支付的住宿费用获得服务。大学生公寓不受年级、班级、专业的限制。大学生进入学生公寓就是进入学生社区,获得学生社区居民的资格,在学生社区内表现出更强的社会性特征。另外有一批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通过租赁社会闲置的商品房,直接进入了社会居民社区。在学生社区和社会居民社区内,迫切要求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环境氛围能延伸出新的内涵。第四是高等学校的校园信息传递渠道产生网络化的倾向。高等学校接受高新

12、技术的成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互联网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校园网的建设很快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高等学校周边地区针对大学生的网吧快速兴起。网络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空间和一个高速运转的信息系统,网络不仅占据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占据了部分大学生的上课学习时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量之大、信息传递之快、信息范围之广,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第五是高等学校的学生活动范围产生社会化的倾向。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教育只有与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才能体现教

13、育的价值。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和开放式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大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实习、参加自愿者服务、为市民提供家教服务以及参加其他各项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社会活动。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规律正在发生变化。数年前大一年级学生主要是处于熟悉阶段,从高中进入向往的大学,对环境和周围的同学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大二年级是进入交际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交活动圈;到大三年级是活跃阶段,成为学校的社团活动及各项文体活动的主角;到大四年级是为走上社会做准备的阶段,广泛收集相关社会信息,为就业做好准备。目前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周期向前移了半拍到一拍,即大一年级学生经过一个短暂的熟悉阶段很快

14、进入了交际阶段;到大二年级进入活跃阶段,成为校内公益活动的主角;到大三年级已经为走上社会做好了各项准备;到大四年级时已经有相当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实际上进入了社会。总之,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由计划向市场的变化、由集中向分散的变化、由封闭向开放的变化、由单一向多元的变化,对营造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形成新思路。只有正视变化,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落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三、对积极营造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必定会在高等学校的校园的氛围中表现出来

15、。在体制变化的背景下,思考如何进一步营造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也就是在前述的思想政治环境、组织环境、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舆论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从总体上提升校园环境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合力作用、制导作用和约束作用。第一,营造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环境要与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有机结合,发挥全方位的“约束”作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总体目标上制约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起了制导作用。高校应把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义为“知识+能力+人格”的三位一体模式。“知识”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包括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书本知识

16、与社会知识等。“能力”是指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人格”的内涵就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三位一体”就是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受“知识+能力+人格”的“约束”,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人格是前提,知识的运用受人格魅力的支配,能力是运用知识的表现,其结果总是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后果,体现出人格魅力。按照这“三位一体”模式培养学生,能够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融入道德建设的要求,这正是校园氛围的基本内涵。 第二,营造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校园环境要与学校的育人目标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氛围。事实证明,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育人,教职工的每一个岗位都是育人的岗位,育人的目标就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目标。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完成每一项课题和处理每一件事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