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230264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0课时 理解概念含义限时测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六章第六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第第 4040 课时理解概念含义课时理解概念含义(时间:(时间:3030 分钟,分数:分钟,分数:2020 分)分)(说明:理解概念含义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完成。只计理解概念含义考点题目分数,(说明:理解概念含义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完成。只计理解概念含义考点题目分数,每题每题 5 5 分。)分。)1(2016 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

2、更为含蓄和典雅。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 20 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

3、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

4、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

5、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2愈的诗“字字有来处”。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1 1)下列关于)下列关于“用典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 5 分)分)A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

6、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 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援古以证今”。B B西方文论中所说的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C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

7、自己的诗文里。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D D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B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 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

8、有关。D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是 文学创造的重要环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典。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风气密切相关。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D

9、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2(2016 届四川省双流高三 10 月月考)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3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

10、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

11、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

12、一致性。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

13、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1 1)下面有关)下面有关“朴素为美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 5 分)分)A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B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

14、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C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D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2)下列表述中,

15、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

16、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C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超越美学的标准,长期影响中国古代的各派思想家。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3(2016 届贵州市兴义市第八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跪拜: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贵族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我们现在熟悉的高型坐具,如交椅、靠背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