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220810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2017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历史 试卷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一、单项选择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118 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君权神授D为政以德2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 ,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

2、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3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学生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 下和洽” 。由此可知以下不属于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A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B人才要为国家服务C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儒学人才D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 70 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

3、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5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2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A父系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6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7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

4、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学者论及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8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A黄宗羲提倡“法治”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9清朝袁枚(1716 - 1797 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83-1801 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人家田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炙。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

5、?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A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世致用思想得到重视C理学思想受到冲击 D教育平等的观念成为共识10法国学者莱昂指出:“智者派的运动,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3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参与城邦事务是雅典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1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 十日谈中也

6、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12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13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

7、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B. 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C. 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14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 10 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提出三权分立学

8、说防止暴政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15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4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16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 ,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

9、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D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17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1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

10、确评判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9科学史上不 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三人相关理论告诉我们( )A.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B.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5C.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D.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20从 1930 年到 1990 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 68 美分降到 11 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 244 美分降到 3 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以下关

11、于这种现象的评论,正确的( )A原料、资金和劳动力国际流动加快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C航空运输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全球化211872 年的申报曾记载:居民王阿保等 10 余人,违反租界工部局关于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的规定,挑着无盖粪桶过街,经巡捕劝阻不听,被拿送(租界的)会审公廨,各被拘留一天。其反映的实质是A大众传媒具有纪实性B国人生活中陋习严重存在C租界内市政管理法制化D租界的设立侵犯了中国主权22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奏折中指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理由很简单: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

12、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 )A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 B主张向西方学习C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D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23 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 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 。 ”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24某历史学家曾说, “”以“民族国家”为新效忠对象而取代旧式“宗族” “

13、种族”和“国君”的对象,反映民国以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所填的内容应该是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6CD土地革命25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条件” 。胡适语录:“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才能建造起来的。 ”他们重在强调( )A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B个人权利的实现是国家强盛的保障C自由、平等、民主是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D民主政治的实现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材料解析题(共二、材料解析题(共 3 3 小题,小题,5050 分)分)

14、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一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材料二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

15、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7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 (6 分)27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