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214251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探究导学课型 4_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 川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4.134.13 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抗日救亡运动一课一练提素能提素能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材料所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七七事变C.甲午中日战争D.九一八事变【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柳条湖铁轨”,由此链接史实: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军炸毁柳条湖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2.“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长春B.沈阳C.北平D.

2、上海【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九月十八” “日本兵” “北大营”等可知是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的九一八事变。3.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B.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D.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知识迁移能力。由图片中拴在东北军脚上的镣铐上的“不抵抗”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丧失大片国土的主要原因。4.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

3、,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 )A.华东地区B.华北地区C.平津地区D.东北地区【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沈阳。三个月后,东北三省沦陷。5.右图人物曾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该人物是 ( )A.贺龙 B.朱德C.叶挺 D.杨靖宇【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题图中人物是抗日英雄杨靖- 2 -宇。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6.1936 年 12 月 12 日,右图的两位人物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通电全

4、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他们是 ( )A.毛泽东和周恩来B.周恩来和张学良C.张学良和杨虎城D.周恩来和杨虎城【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7.(2014鄂州学业考)右图是 1936 年 12 月 13 日解放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B.日军突袭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D.全民族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通过图中的内容“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可知是张学良、杨虎城,时间是 1936 年 12

5、月 13 日,是张学良、杨虎城在 12 月 12 日发动西安事变之后一天,所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的爆发。【知识拓展】西安事变的背景(1)日军侵占东北,魔爪又伸向华北;(2)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3)共产党要求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5)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亲临西安督促张、杨进攻红军。8.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为张学良将军幽禁生活的第一站。院落中将军塑像的底座上,刻有周恩来题写的“千古功臣”四个大字。称张学良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抓住了中国共产党的老对手蒋介石B.邀请中国共产党参加谈判

6、C.最终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D.停止向红军进攻【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张学良将军被幽禁的原因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3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战局面的到来。故 C 最符合题意。9.(2014遵义中考)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力图改善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B.粉碎国民党内亲日派的企图C.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实现共同抗日D.粉碎日本想引起中国内战而趁机扩大侵略的企图【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

7、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实现共同抗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1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这里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11.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初步实现的主要原

8、因在于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D.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解析】选 A。本题为因果关系类选择题,考查辨析因果关系和区别历史事件主要原因的能力。题干要求是主要原因,B、C 都是在 A 的影响下发生的,D 是 A、B、C 导致的结果。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漫画名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 1946 年的东北画报上。- 4 -材料二 材料三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掌握实权的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竭力主张和平

9、解决,宋子文、宋美龄亲自到西安和张、杨进行谈判。(1)材料一中事件是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事?此事件结局如何?(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主要领导人是谁?(3)结合材料三,说出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部有哪两种不同的主张。(4)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认识能力。材料一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是“十五年前”“1946 年”,以及漫画中的“张学良” “东北” 、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可知是发生于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第(1)题迎刃而解;由材料二中重要信息“张杨” “对蒋兵谏”,可知是发生于 19

10、36 年的西安事变,由此可解答第(2)题;第(3)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亲日派和亲英美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但第一种选择会导致中国内战,对日本扩大侵略非常有利,第二种选择考虑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复杂形势,可知和平解决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抗日,由以上分析可正确回答第(3)(4)题;第(5)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课本知识即可轻松作答。答案:(1)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2)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3)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而以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 5 -决。(4)第二种观点(或和平解决)。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5)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