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剪纸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及教师指导策略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0.18KB
约6页
文档ID:53203602
剪纸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及教师指导策略_第1页
1/6

剪纸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及教师的指导策略摘要:幼儿园剪纸活动是幼儿园比较常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在剪纸活动中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从中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幼儿解决困难的方式, 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帮助教师寻求指导幼儿进行问题解决的策略关键字 :剪纸活动:问题解决;指导剪纸属于幼儿园手工活动的一种,在幼儿园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幼儿剪纸活动过程中, 问题解决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要素,幼儿的剪纸活动与问题解决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剪纸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不断的遇到问题,然后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某种疑难 三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解决问题了,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表现出的是退缩, 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所处的问题情景给予适时的指导是现在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 本文尝试针对本研究者在幼儿园中观察到的一些案例对幼儿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教师在过程中给予的指导进行解析,以期能为一线幼儿教师提供一些启发一、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剪纸活动是幼儿手脑并用才能完成的活动,幼儿通过认知、表征、想象、构思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作品的形象, 然后通过头脑和双手的配合利用材料使作品成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常会遭遇一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身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的发展欠缺在进行纸工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自己动手或利用工具去操作活动材料,所以对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幼儿双手配合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工具操作的熟练程度,有些幼儿在活动中双手配合不灵活,肌肉力量不足,给他的操作过程造成了一些困难在一节剪纸课上,幼儿学习的内容是二方连续剪纸,幼儿A 和同桌的小伙伴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折好后, 拿起剪刀开始剪纸, 他要在纸的一边上淘一个V字形的洞 他手拿剪刀从下面开始剪, 但是纸老是从手里飞出去, 他尝试了几次才勉强把一边剪开, 但是要把纸转一圈从上向下剪的时候,A 拿剪刀比了比绕不过去,然后他把剪刀拿出来从另一边用和刚才一样的方法从下往上剪,快剪到 V的尖的时候 A 停下来,把剪刀放下用手把快要剪透的纸片用手撕下来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折的次数有些多,纸有些厚,幼儿的肌肉力量小,幼儿剪不动,造成“纸老是从手里飞出去”,同时幼儿的左右手配合还不协调,无法在右手操作剪刀的时候转动纸片,所以无法完成有弯度的剪法,最后还要借助手撕的动作完成二)缺乏对作品进行设计的能力在剪纸活动中, 对作品造型的设计和构思是比较关键的一步,想要制作出漂亮的作品在剪纸之前要对其有比较丰富的设计。

但是某些幼儿在进行这个步骤时表现出更多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观察者在剪纸课上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在一节对称折剪的课上, 教师讲解完要领以后开始让幼儿自由的操作,幼儿B 想要设计一个蝴蝶图案的剪纸,幼儿将纸折好以后拿起笔准备设计,一边还嘟囔着 “我要剪一只大蝴蝶 先画一只蝴蝶,蝴蝶怎么画呢?”几分钟过去了,幼儿却迟迟没有下笔,最后幼儿只好求助旁边的教师 这时的幼儿已经掌握了对称折剪的技巧,但是幼儿缺乏绘画方面的知识,无法独自完成设计三)不能真正理解剪纸的技巧和方法剪纸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技巧就是挖空和连接,在设计的过程中, 图案要设计在中心线的边上才不会把图案的连续性破坏,幼儿幼儿观察和认知的不全面, 通常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原理,对于老师的话也似懂非懂在一次二方连续剪纸的活动中,幼儿A 在折好的纸上设计了自己喜欢图案后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将多余的纸剪掉,完成后他得意的打开自己的作品,然后发现本来应该连续的图案变成了一截一截的了二、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尝试错误——独自解决问题有些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自己不断进行尝试来解决问题,但是这种尝试是无目的的多次重复的过程, 幼儿有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只是一遍遍的重复错误的方式, 偶尔误打误撞的解决了问题, 但是再次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解决的方法。

在一堂练习剪五角星的剪纸课上,教师讲授了一种新的剪五角星的方法幼儿 Q 拿到材料和工具以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剪起来,开始的时候她用旧的方法剪成了几个五角星, 随后她又在教师的要求下尝试使用新方法来剪五角星,但是由于她还没有完全掌握新方法的要领,第一个剪出来的作品有六个角 她偷偷把六角星压在桌子下面, 重新拿了一张新的纸继续尝试, 但是和刚才一样她又失败了,这样反复了几次, 其中有一次她在教师的帮助下剪成了五角星,但是教师走后她又失败了,直到最后她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二)求助同伴——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些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喜欢向身边的同伴求助,大部分幼儿会选择帮助别人或者帮助同伴共同解决问题, 只有极少数的幼儿会拒绝提供帮助但是这种情况通常是有利有弊的当幼儿操作到一定程度,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进行的时候, 他们会参照身边同伴的做法, 继续丰富制作活动 但当幼儿对自己的制作过程没有一定的规划 , 只是漫无目的地照搬他人的做法时, 这种模仿是消极的 , 甚至会限制幼儿的制作过程在大班的一节剪纸课上同一张桌上的三个小朋友在进行剪纸活动男孩D拿着纸不知该如何操作,于是向旁边的女孩E 请教, E“你拿一张纸对折,然后在中间涂上胶” D 用手拿过胶棒, E 摇了摇头“你要先对折然后再涂胶”D“先对折?这样折吗?” E“对,边对边,角对角” ,D 折好后 E 看了看又说“你把下面涂上胶粘在这上边” ,D 涂了胶往上粘,但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最后终于把它们粘在了一起,高兴的拿着做好的东西向同伴晃了晃,E 赞赏的笑了笑。

三)寻求教师的帮助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幼儿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求助教师,而且求助的频率很高,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着和辅助者在教室里观察着幼儿的活动过程,当幼儿遭遇困难时自然而然的向附近的教师求助有些幼儿甚至在离开教师的帮助时根本无法独自将活动进行下去,在观察中某些幼儿在操作的每一步都要询问教师,甚至有时教师还要代他完成某些步骤教师应该正确的对待幼儿寻求帮助的行为,过高的指导频率并不一定导致满意的结果,反而使幼儿在操作时缺乏主动性,丧失了手工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一节集体教学的剪纸活动中, 幼儿 W 在看完教师的示范后尝试自己操作,她先拿了一张纸对折了一下,然后向着老师“老师,哪是中心点?”教师“你打开看看” W 没有打开纸而是又对折了一下, “老师,我可以拿笔了吗?”得到教师的回应后拿起笔,但是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老师,我不会画”教师在另一张桌子上没有回应W,她拿着笔描报纸上的字,过了一会儿教师走过来帮W 在她的纸上画了几条线三、教师在幼儿解决问题中的指导(一)给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注意介入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引导幼儿在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尝试解决的时间,而不应该在问题出现时立刻提供帮助。

三岁以后的幼儿已经具有了解决问题和思维的能力,只要这种问题是他能够感觉和看得见的,幼儿可能缺乏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但是作为成人的教师不能够剥夺幼儿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汉能使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还能帮助他们学会仔细的观察,锻炼他们思维活动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清楚地看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还可以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态度、 兴趣和自信心、 而所有这些都是儿童今后取得学习的成功的必要条件对幼儿提供帮助的时机很重要, 既不能打击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不能使幼儿受挫打击幼儿的信心当问题出现时, 教师可先进行引导, 帮幼儿理清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然后给幼儿一些思考和试误的时间一段时间过后如果幼儿还没有任何进展, 教师可介入问题情境中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帮助幼儿进行思考,并与幼儿一同尝试直至问题解决二)增加指导之前的必要观察时间,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观察结果显示, 在幼儿园的剪纸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教师对幼儿问题的指导频率过高,几乎每隔几分钟都会有指导行为事件发生,但观察发现并不是每次指导行为都是有效的, 相反,教师的过高频率的指导很多时候对于幼儿问题的解决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高频率的指导并没有带来相应高的指导效果,反而是过于频繁的指导使得教师无暇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真正深入的观察,从而影响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了解幼儿当下的困境和需要,这必须要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实现教师如果只是在幼儿寻求帮助时给予指导,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 而没有看到问题发生的过程,就很可能无法为幼儿提供帮助 在观察中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采取什么形式最有力的帮助幼儿走出困境三)多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商讨中共同解决问题幼儿的小组学习是一个充满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小组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场景使幼儿可以自由的讨论、协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也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除了首先自己进行努力尝试之外,也向同伴求助 幼儿在向同伴求助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幼儿的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幼儿相互之间对话和交流、启发的过程,是幼儿表达思想、情感和需要的过程 教师可以在小组外进行旁观和指导,让幼儿自由的讨论, 商讨解决的方案并实践方案, 集合集体的力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提供示意图,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观察者发现在剪纸活动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一些操作过程的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没有真正理解操作的步骤,或者教师讲解的过于匆忙幼儿没有完全掌握,于是在操作过程中不断的求助教师,教师如果每个人都个别的进行指导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且也不利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介于此,教师可讲操作过程做成示意图张贴于教师的美工区内,将详细的步骤标明, 并且引导幼儿学会看示意图, 当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 可以从示意图中找到答案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参考文献:[1]朱家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 [2]杨巍.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探索———以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为例. 学前教育研究 ,2005,( 5) [3]叶大新 ,王孔勤 .探究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03(9) . [4]沈美兰 .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现代大学教育,1989 (04) . [5] 赵顺成 .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的几点思考[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6]沈莉.创设游戏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实践 [A].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2004. [7]邢保华 .浅议幼儿独立决策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 2004.4:26-27. [8]童颖.利用科技操作活动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A]. 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