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85527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 1451)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1 外感第一药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 “治感第一要药” 。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 世纪 80 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 多能应手而效。 但有李姓老人, 七十多岁, 亦感冒风寒, 因有高

2、血压病史,所以用不用麻黄,颇费踌躇。后来决定要审慎一点,用麻黄汤,去麻黄,权以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四味代之。喝了二次,不得汗,仍发热,恶寒,头痛如裂,干呕。次日凌晨,病情仍无变化,乃书麻黄汤一服:麻黄10g,桂枝 12g,杏仁 10g,甘草 4g,加生姜 5 片。服后温覆避风,片时即得畅汗,霍然而起。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1975 年农忙季节,我所在的医疗队曾广信医生4 岁的女儿高烧,用西药解热药、中药 银翘散,打针、输液,高热不退或退而复炽,已经3 天,想送县城,又逢连日倾盆大雨,焦急万分之际,乃转求当地夏耀光老中医,夏老说无汗而热,乃伤寒表实证,即投以麻黄汤,一服即汗出热退。其时我

3、因事返城,回到医疗队后, 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的曾医生向我道及此事,感慨地说: “没想到中医治急症疗效也这么好!”如今,这位小姑娘已经是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了。这件事正好与近代名医恽铁樵的一段往事相映成趣:恽的第二、 三两个儿子都因伤寒热病而死,当时他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者有年。这时,他的四儿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疏方不过栀子、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之类,服药后,热不退,喘益甚。恽先生着急了。“终夜不寝,绕室踌躇”,一直到天亮,才拿定主意:“此非伤寒论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

4、?”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云:“吾二儿、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乃配药煎服,药后,喘较平,肌肤有润意, 乃更进之, 竟得汗出喘平而愈。以上为何公度文,姜佐景节录于 经方实验录 中者。麻黄用于风寒表证,并不受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的约束,曹颖甫先生曾治一人, 患感证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 曹氏诊之, 麻黄汤证仍在, 乃用麻黄汤一剂而愈。我在廿多年前读研究生时,病房有一人始为麻黄汤证,因循而未用,二十多天发热不退。乃请赵锡武先生会诊。赵老见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不呕,清便自可,面红,身

5、痒,投以桂麻各半汤,亦一剂而愈。前不久见到一位老前辈对他的学生的谈话,说“麻黄不可以用于外感热病,屡用屡败。”反复思之,竟同梦呓,不知其依据何在。外感风寒当用麻黄,温病初起可不可以用麻黄呢?这在清代温热学家是视为禁例的。但风温初起,往往挟风寒,证见发热而渴,恶风寒,无汗,头痛身痛,虽初起就可能有里热,但同时有风寒束表的表证。吴鞠通也承认有这种情况,他的解释是“春初余寒未消”,但他惑于喻嘉言 “微发于不发” 之议,而捏造了一段仲景原文,用桂枝汤, 颇遭物议, 今日视之,也确实欠妥。而银翘散方,虽然用了荆芥,但对风寒外束之表证,就嫌发散之力不足,王孟英主张用葱豉汤,何廉臣、孙纯一就认为不妨加麻黄数

6、分,使病在表者仍从表而解。至于春温、冬温,初起既见表卫为风寒所束而又见里热,俗称“寒包火”者,麻杏石甘汤就更是的当之方了。因此,说麻黄是“外感第一药”应该是没有疑义的。2 咳喘圣药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黄不可。这样的咳嗽,怎样辨证?我的经验,五个字:“无热便是

7、寒” 。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黄剂温而散之,常用方为三拗汤,麻黄一般用35g,杏仁 10g,甘草 3g,三拗汤原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虽三味,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肃肺,甘草既缓麻黄之发散,又缓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橘红、茯苓,即合了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此证亦可用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桑白皮、生姜、薄荷、大腹皮、陈皮),此方虽有麻黄汤的四味药,但麻桂用量都仅用3g 而已,宣肺散寒,取轻可去实之义,如无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药即可获效。若内有伏饮,而年高体弱阳气素虚,不任发越者,浙江宁波范文虎拟定一

8、方,即变通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照用,除半夏用10g 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芍、甘草、五味子都仅用 3g),我多年使用,效佳而无弊。曾治董某,咳嗽三月不止,咯痰清稀,背寒,舌淡苔白滑, 脉沉弦。 用此方三剂, 即因事入狱, 一年后获释, 来向我致谢, 说多亏了那三服药,不然要咳死在牢中了。用小青龙汤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无恶寒发热表证者,只要是痰饮内伏,咯痰清稀,背部冷感,舌淡,脉弦即可使用。盖此际用麻桂,目的不在发表而在温肺散寒。阳虚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仁;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喘促加杏仁、苏子、葶苈子、心烦口干有郁热加石膏、芦根,稍凉服。病久肺气虚寒者,证见咳而气喘,畏寒自汗

9、,脉弱无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则上麻黄便不可轻投,否则更虚其虚。温肺汤(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半夏、橘红、甘草、肉桂、炮干姜、黄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吴楚说:“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 ”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黄者。患者肺气虚寒, 而又感受风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黄。50、60 年代何时希先生在西苑工作时,对慢性咳喘曾拟过一张方子叫清金膏,即是取小青龙汤、 百合固金汤、 金匮肾气丸合方。 或谓这样的处方, 不是嫌太杂乱了么?不知病情复杂, 用药也不得不复杂,虚不得不补, 实也不得不泻

10、, 那么又何妨补泻同用甚至补泻寒热同用呢?我过去在农村工作时,也曾经这样用药,姜春华老师见了居然大加赞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人体脏腑有此脏寒而彼脏热者,有此脏虚而彼脏实者,何妨此脏温之,他脏寒之, 此脏补之, 他脏泻之, 寒热补泻同用, 各不相妨。 慢性支气管炎常用这样的方法,以其病情远不止一端也。同时也不能株守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框框, 两步可以并作一步,标本兼治,不过在具体病人身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关于麻黄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 因地、 因人、 因证而异, 我在汤剂中一般用69g,儿童酌减。但就是这样的剂量,也常常被药师把处方打回来,或者要医生签字。这种情况,在成都、上海尤甚,以至乡

11、前辈蒲辅周先生在成都行医时,不得把麻黄研成粉,赠给病人,说是老家带来的 “药引子”。犹记 60 年代中期, 农村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很多,又无力就医,我采用当时杂志上报道的“麻味甘”散,即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末,分30包,一日三次吞服,价既廉,效果也不错,用了上百例。调回城里工作后,县医院有位西医叶医生正当盛年,为哮喘所苦,百药不效,连民间单方尿泡鸡蛋都吃过几十个了,也不效。我据她的病情, 开了小剂量的小青龙汤,另用麻味甘散。 药取回去后, 她的母亲误将小青龙打粉,麻味甘散煮成汤药。我闻讯后即赶忙去看望,因为麻黄用量是30g!而叶医生喘息顿平,唯有些心跳,不想睡觉,有些出汗而已。此所

12、谓“歪打正着”,可见在病情需要之时,麻黄也可以用较大剂量的,唯须注意观察,老人、小儿、虚弱人尤应慎重,不可贸然便投以大剂量。3 宣通肺气风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热内蕴,积而化火,俗称“寒包火”,以此而发热,咳嗽,失音,哮喘,喉痛者,在冬春季颇为多见,麻杏石甘汤是有效之方。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虽都用麻黄,但取义不同,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是用以散寒解表,后者用以宣肺平喘。麻黄辛温, 得桂枝之辛甘温增强了发汗的作用,得石膏则只有宣肺的作用了,所以即使有汗出也要用它。麻黄之辛温与石膏之甘寒相合,则温性大减,当然石膏得麻黄,甘寒之性味也要打点折扣, 正因为如此, 前人从其总合之效力说,麻杏石甘汤乃是一

13、首辛凉方。我的体会,用此方的要点是掌握好麻黄、石膏的比例,就一般情况而论,石膏应是麻黄的510 倍。治廖某失音,证属客寒包火,金实不鸣,我用麻黄4g,杏仁 10g,石膏 30g,生甘草 3g,加花粉、玄参润燥,蝉衣、僵蚕、牛蒡子、射干振闭,一剂而愈。寒包火证,外则恶寒,内则口干,渴思凉饮,舌红,脉滑数。如无口干舌燥,舌红,脉数,则不唯花粉、玄参不可早投,即石膏也可去之,三拗汤加射干、蝉衣即可。我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单纯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经常鼻塞,声重,喷嚏,流脓性鼻涕,前额痛,头昏,鼻腔黏膜鲜红、暗红者,常在方中加黄芩、银花、茜草、连翘、鱼腥草、桔梗、辛夷、白芷、苍耳子等,有较好疗效,比单用辛夷

14、散、 苍耳散效果好。 因为苍耳散、 辛夷散虽然都有开鼻窍、散风寒的作用, 但药性偏温,所以对肺热之证以麻黄、石膏相配,再加入黄芩、鱼腥草,清肺泻热作用更好,一般1020 剂可愈。至于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麻疹并发肺炎、百日咳,用之对证,疗效奇佳,皆取其宣肺清热之长,这里就不赘述了。4 消肾炎水肿我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恒用麻黄。但分寒热二证:发热,咽痛,舌红或身有疮疖,脉滑数者,用越婢汤(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生姜),去甘草、姜、枣,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蝉退、白茅根、益母草、连翘、银花;畏寒,舌淡,脉弦迟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术、防风、丹参、益母草、茯苓皮、生姜皮、

15、大腹皮,消肿甚捷,蛋白尿,红、白细胞转阴也很快。我有一位老友,是位西医,因工作紧张、劳累、受寒,而病恶寒发热, 适我回乡探亲, 便为之诊治, 热退。 又发现眼皮肿, 原有的双眼皮不见了,查尿,始知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我即用越婢去姜、枣、甘草,加白花蛇舌草、蝉退、野菊花等,二剂其肿即消, 尿检亦速恢复正常,连化验师都感到哪有这么快就消失之理。时下世俗差不多都认为中医治病慢,急性病要靠西医,我说要看什么病了,像这样的病,中医药刚好是独擅胜场。最近治一30 岁女性,眼睑水肿,恶风,小便不利,外院诊断为急性肾炎,察其舌淡,苔白腻, 脉浮,遂拟温肾行水之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7 剂,服至第四剂其肿即

16、消。由疮毒引起的急性肾炎水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仙方活命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收效也很迅捷。如邸某,男,40 余,青龙桥派出所。1980 年春因疮疖化脓感染而出现水肿, 经某医院用青霉素注射二周未效,我用麻黄、 连翘、 野菊花、 丹皮、 银花、 蒲公英、白茅根、桑白皮、益母草、当归、赤芍,二剂即消肿。麻黄既能开鬼门以发汗,又能洁净府以利小便,故向来为实证水肿初起之要药,我也历用不爽。由于用药时间不是很长,且有是证用是药,因此对急性肾炎有高血压者,麻黄也不必避忌。5 痹证要药麻黄为痹证要药,仲景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黄。我治风寒湿痹,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张璐说麻黄得附子则“发中有补”,诚是。即湿热痹、久痹、顽痹,也有用麻黄之时,取其开达腠理,温阳散寒,通畅经络。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寒湿相合,性质偏寒,盖风为寒风,寒、湿皆为阴邪也。曾治中央党校司机张某风寒湿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仿成都戴云波先生法,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合为一方,服百余剂而终获痊愈。又治张某,女,中学教师,下半身恶寒甚,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