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考试重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84526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工程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交通工程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交通工程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交通工程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交通工程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工程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工程考试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交通工程学定义交通工程学 是一门研究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交通工程学 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 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的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第二章人车路的交通特征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驾驶员的任务、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视觉特性、反应特性、疲劳与饮酒、注意、动态判断、驾驶员的差异、外界因素对驾驶员的影响、驾驶员应具备的职业特点驾驶员的视觉特性:视力 :眼睛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野: 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

2、到的范围(静视野: 在静止状态下,头部不动,两眼注视前方时,眼睛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动视野: 头部不动,但眼球可以转动时,所能看见的范围。三个阶段(信息感知、分析判断、操作反应)间的关系:三者有机结合,信息感知是判断的前提,为判断提供材料,是分析的源泉,分析判断为操作反应提供指令,操作是感知、判断的结果,同时反作用于感觉器官,对操作进行修正。夜间行车 基本属于间断性炫目。消失现象 :当某一物体同时受对向车的照射,而在某一相对距离内完全看不清该物,呈消失状态。色差 :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知觉。刺激产生反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心理活动:感知,识别,判断,反应。动态判断 :在动态条件对速度和距离的知觉。汽车

3、的动力性能包括:最高车速,加速度或加速时间,最大爬坡能力。汽车的制动性能主要体现在制动距离或制动加速度上。汽车的通过性:机动车不用其他辅助措施能以足够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各种路面、无路地段和越过各种自然障碍的能力。通过性主要取决于车辆的支承牵引参数和几何参数。汽车的机动性:车辆在最小面积内转向和转弯的能力。汽车的稳定性: 机动车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按照规定的方向行驶,且不产生侧滑或倾翻的能力。道路网体系 一般分为 公路网 和城市道路网 两大体系。公路网主要服务于区域城际及乡村的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网主要服务于城市内部及其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公路网 的等级划分有技术等级 的行政等级 两大类分法。技术等级分为

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等五级;行政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镇村道路等四级。城市道路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可分为四大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大城市中比例为1:2:3:6,中小城市中比例为1:2:6。车辆的非安全区间:从危险信息出现到车辆停止的那一段时间行人交通特征表现在:行人的速度、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步行时的注意力等机动车的交通特性:车辆外廓尺寸、动力性能(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能力)、制动性能 (制动距离: 从踏着制动板开始到汽车停止所行驶的距离;制动减速度)、通过性(机动车不用其他辅助措施能以足够高的平均

5、速度通过各种路面、无路地段和越过各种自然障碍物的能力)、 机动性(车辆在最小面积内转向和转弯的能力)、 稳定性(按照规定的方向行驶,且不产生侧滑或倾翻的能力。转动惯量越大越稳)知觉反应时间是控制汽车行驶性能最重要的因素自行车的交通特性:短程性、行进稳定性、动态平衡、动力递减性、爬坡性能、制动性能道路网体系 一般分为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典型 公路网布局 :三角形、并列性、放射形、树叉形城市 道路网布局 :棋盘形、带形、放射形、放射环形交 通 量 : 在 选 定 的 时 间 段 内 , 通 过 道 路 某 一 地 点 或 某 一 断 面 的 交 通 体 的 数 量 。(AADT,MADT,WADT

6、)交通量的时间分布:月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小时交通量变化交通量的空间分布:城乡分布、路段分布、方向分布、车道分布构成特性:指交通量中各种交通工具所占数量和比重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交通量大,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交叉口多,沿路口两侧建筑密集,道路交通量分布不均衡,政策性强行车速度的统计分布: 中位车速、85%位车速(等于或低于该速度的车辆数占总车辆数的85,通常为最高限速标准) 、15%位车速(最低限速标准)时间平均车速vt: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各车辆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空间平均车速VS:在某一瞬间道路上某一区段内所有车辆速度分布的平均值。车流密度: 某一瞬间,

7、单位路段长度内的车辆数特征值: 最佳密度KM流量达到最大时的密度;阻塞密度Kj:车流密度达到所有车流无法运动时的密度车头时距: 在观测时间内, 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红绿灯时间设置)车头间距: 在观测路段内,一条车道上相邻两车的车头空间间隔(只考虑间隔时,间隔较小的可能性:车流畅通且密度大;堵车)第三章交通量特征交通量 :在选定的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交通体的数量。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36513651iQi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本月的天数一个月的日交通量之和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7171iQi交通量按交通组成分为: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

8、通量和行人交通量。第 30 位最高小时交通量(30HV)就是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 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排在第30 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交通量的空间分布有城乡分布,路段分布,方向分布,车道分布车流密度 :某一瞬时,单位路段上的车辆数。小时设计交通量:在进行道路的改建或新路的设计中,既能满足交通量的需要,又能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的小时交通量。地点车速或点速度: 指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速度,实际工作中常用很短的距离和时间内求得的车速。行驶车速 :是以车辆行驶于某一区间所需的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和此区间的距离所求得的车速。行程车速 :是以车辆行驶于某一区间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

9、和此区间的距离所求得的车速。运行车速或营运车速: 是指具有中等水平的驾驶员在道路的实际交通和环境条件下所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大车速。它是估计道路通行能力的依据。临界车速 。指道路交通量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车速。设计车速 。指按道路条件决定的最高车速。它是道路线型几何设计的标准。延误:车辆在行驶中, 由于受到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包括:基本延误、运行延误、行车时间延误、停车延误第四章交通调查和分析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交通流基本参数 ( Q、v、k 及车头率、 占有率等);交通需求调查 (OD调查、 居民出行调查等) ;交通事故调查 (发生次数、

10、伤亡、 性质、地点);交通环境调查 (包括交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诸方面)。由此可确定设施规模、交通拥挤扯断,判断交通量的平衡状态。交通量调查方法:编制调查计划、制定观测方案、观测方法(人工法、流动车法、车辆感应器法、自动计数法、摄影法)交通调查的用途:交通调查是交通需求在交通系统中的表象,由此可确定设施的规模、交通的拥挤程度,判断交通量的平衡状态。交通调查的目的:1 预测交通量的发展趋势2 为道路规划、建设及交通管理与控制提供交通流量流向数据3 评价交通管理措施的使用效果4 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程度5 合理安排交通运营计划、 确定交通管制措施6 在交通研究中通过交通量调查掌握交通实态7 用于推算道路

11、的通行能力及道路运输成本和效益第五章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的基本关系: 交通量 Q、行车速度v、车流密度K 是表征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基本参数。其基本关系为:Q = K v。连续流 :道路上行驶的交通流不因外界因素干扰而停驶的流动体。间断流 :道路上行驶的交通流因外界因素(如道路交叉口、标志或信号) 的原因而停驶中断的流动体。离散型分布 :也称计数分布,指在一段固定长度的时间内到达其场所的交通数量的波动性。连续型分布 :也称时间间隔分布、速度分布等, 指在一段固定长度的时间内到达某场所的交通的间隔时间的统计分布。连续型分布的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车头时距越短,出现的概率越大,但实际情况中,车头间隔至少有一

12、个车长,因此,车头时距至少有一个最小值 。这与该分布的理论情况是不合的,这就是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连续型分布的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由该密度函数可知,其曲线是随(t- )值单调递减的,即车头时距越接近 其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这与行车时存在安全距离的现实是不符的。通常,车头时距分布的概率曲线应该是先升后降的,在安全距离处相对应的车头时距出现的可能性最大。排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输入过程,排队规则,服务方式。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等待时间,忙期,对长。排队论 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服务的;排队系统则包括两者。排队系统: 输入过程排队规律服务方式主要数量指标:等待时间、忙期(标示服务台的

13、工作强度)、队长(服务水平的衡量)排队系统表现为:输入/服务 /服务台M/M/1系统的基本状态: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P01 ;系统中有 n 个顾客的概率Pn n( 1 ) ;系统中平均顾客数n / ( 1 ) , 可以看出, ,则顾客数, 当 0.8 时,系统状态的变动范围和频度增长更快,不稳定因素增长,服务水平迅速下降;系统中平均排队长度q 2/ ( 1 )= n ;非零排队长度wq1/ ( 1 )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d1/( )n/ 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w /* ( )+ d 1/ 跟车理论 : 运用动力学方法, 探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队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状态,应用数学模型表达加以

14、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非自由流行驶状态:高密度状态下的车流,车间距不大, 车队中任一车辆都受到前车速度的制约,司机只能按前车所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车速,智能车辆的交通流前后车间可实现通信。非自由流行驶状态的车队特性:1、制约性:紧随要求:司机不愿落后太多;车速条件:后车在前车车速附近摆动;间距条件;前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2、延迟性:后车队前车运行状态的改变:感觉认识判断执行(四个阶段所需时间为反应时间) ,若反应时间为T,前车在 t 时刻的动作, 后车要经过 (t+T)时刻才能做出动作。3、 传递性: 第 n 辆车制约着第(n+1)辆车的运行状态特性,由于传递具有延迟性,因此,信息沿车

15、队向后传递是间断连续的。车流波动理论: 运用流体动力学基本原理,模拟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建立车流的连续性方程,把车流密度的变化比拟成水波的起伏而抽象成车流波。当车流因道路或交通状况的改变而引起密度的变化时,在车流中产生车流波的传播。通过分析车流波的传播速度以寻求车流流量和密度、速度间的关系。车流连续性方程:0xQtK当车流量随距离而降低时,车辆密度随时间而增大。第六章交通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我国定义:道路上某一点或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 (车辆或行人 )数。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道路条件, 交通条件, 管制条件和

16、其他条件(气候、 地形、风力、心理、温度)道路通行能力的作用:1、确定新建道路的等级、性质、主要技术指标和线形几何要素;2、确定现行道路系统或路段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或措施;3、可以作为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各种方式的方案比选的依据;4、可以提出某一地段线形改善的方案;5、作为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改建及交通设施配置的依据;6、作为城市街道网规划、公路网设计和方案比选的依据;7、交通管理、 运营、行车组织及控制方式确定或方案选择的依据。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件、 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的行车速度、舒适、方便、驾驶员的视野,以及经济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交织 :行驶方向大致相同而不完全一致的两股或多股车流,沿着 定长度的路段,不借助于交通控制与指挥设备,自主进行合流而后又实现分流的运行方式。服务水平等级:1、 一级服务水平代表不受限制的行驶,交织车辆对其它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