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83613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0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下期中地理复习资料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近年来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总量最大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欧洲人口自然增长最慢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增长缓慢预计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20 世纪 70 年代后很多 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 60 岁以上人口占10% 以上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7%以上会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PS :从原始型转向传统型

2、以死亡率下降为标志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发达国家: 20 世纪 50 年代后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70 年代中期已进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已经降下但人口出生率人较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国家政策的强制导致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东西部差异大)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条件:迁移要跨越行政边界(我国的户籍管理以县级为单位)要在迁入地长期或永久居住国际人口迁移:

3、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 年)的迁移活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农业革命前)高高低传统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时间背景 / 原因特点方向影响十九世纪前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15-16 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美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经济差异导致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西亚 (进行石油开发)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时间背景 / 原因特点方向影响古代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

4、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部内地 / 边疆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规模大内地沿海(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农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工业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主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经济因素 (往往起主导作用) (主经济发展、 交通、 通信,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3 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某一地区在现阶段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

5、素: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制约的主要因素)科技科技影响资源的开发、数量及资源的利用程度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科技水平成正相关,和消费水平成负相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乐观者认为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认为地球的在 100 亿左右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人口导致的问题:发达国家人口数量量少但消耗资源总量大,索取资源和转

6、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出本国范围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一些的人口扔在快速增长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我国: 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 亿左右目前 的人口、耕地、淡水资源的矛盾最突出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功能区: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聚集,进而形成功能区功能区的特点: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一中土地利用方式,占40%-

7、60% 住宅区分化(条件:收入差异大、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面积大,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常与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成点状或条状分布一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分布在市区外围、河流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工业生产需要便利的交通、土地租金低、对市区污染小)城市地域结构: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的用处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距

8、市中心远近(交通越便捷/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书 P23 页图 2.7 其他因素环境、收入高低、知名度、宗教种族聚居、历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随着城市发展逐渐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兴起功能区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外迁, 发生变化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使各功能区间既互相联系又避免互相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进行最主要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间的联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书 P24 页活动、 校本 P14 页第九题)排放废气和废水

9、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人口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种类多、级别高、范围广随城市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城市等级: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服务范围: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互相排斥的2.3 城市化城市化: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表现城市人口增

10、多、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人口的比重又称城市化水平影响能带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乡村城市)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城乡趋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问题初期阶段20%-30% 缓慢地域小很少中期阶段30%-70% 迅速地域扩展速度快环境污染就业机会减少交通拥挤住房紧密等后期阶段70% 及以上减慢甚至停滞地域扩展速度趋缓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发展趋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趋势加快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市中心出现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

11、等现象的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城市与郊区间交通发达乡村小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与城市相比生态环境好城市化问题的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解决 的途径: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限制大城市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减少城市职能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生活排放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大气污染

12、物: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城市水源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易造成水富营养化和有毒废水(含重金属)的排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垃圾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定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互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降水、热量、光照等)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国家政策科技(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药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交通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地域: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

13、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案例】水稻(书 P43 页活动)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立体农业(书P43 页活动)立体农业随地形起伏、地势高低不同发展不同模式梯田是对不利地形条件的改造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发展(书P44 页案例 1)气候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区位因素的改变自然因素:兴修水利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保鲜冷藏技术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市场扩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书P45 页案例 2)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另外三个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法国)羊毛的生产

14、量和出口量为世界第一气候主要以地中海气候为主,气候暖湿土地肥沃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分布亚洲季风区(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悠久的种植历史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面积高,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原因: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

15、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特点: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上述国家的一般是家庭经营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区位因素自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案例】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书P50 页案例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农业的商品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分布在美、澳、阿根廷、南非等。这些国家有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

16、程度高的特点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书P51 案例四)区位因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竞争力强,有利于大规模经营)距海港近阿根廷的努力贯通铁路发明海上冷冻船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西欧的乳畜业区位因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适宜多汁牧草生长机械化程度高重要题目1.1书 P5 图 1.6、书 P6 案例一、校本P2 图 1-1 、校本 P2 能力提升表格、校本P3 图 1-2 1.2校本 P2 图 1-6、1-7 1.3书 P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