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62703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3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专题(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的一种文学体裁。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二、概括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括。3 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解题技巧:何时+何地 + 何人+ 做何事 + 结果怎么样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

2、格的内在力量推动。三、小说的情节 (细节 )结构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安排评价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 :按顺序归纳情节 ,然后指出性格5

3、、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 :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例题:火车上的相遇邓迎雪(1) 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2) 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3) 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

4、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

5、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 200 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

6、,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

7、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

8、。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选自青年文摘2013 年第 3 期)19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4 分)(1)(2)(1)他的颓废不求上进(2)他与父亲在工地上的交谈(各2 分)例题二:喜欢废铁的沈老汉沈老汉守在收购点门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破衣服的男子骑一辆旧三轮车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迎了上去沈老汉五十多岁,已是白发白须,一脸的憔悴。沈老汉有个独子阿将,35 岁了,还没有媳妇儿。阿将处过几个女友,女方总嫌他家

9、贫穷。沈老汉为了挣钱帮儿子娶上媳妇儿,东借西凑一笔资金,办了一家废铁收购点。沈老汉给那个男子递了一支烟,倒了一杯茶。男子叫火强,以前也卖给沈老汉废铁。火强说:“老头儿,你怎么看上去像我们外地人一样?”沈老汉笑笑说:“外地人怎么了?与本地人一样啊,都是中国公民。”火强弯腰开始从三轮车内搬废铁,沈老汉过去帮忙。火强一看慌乱起来,忙挡住沈老汉说:“这点小事,怎么能劳大叔出力?”火强见沈老汉没有坚持,向那些废铁望了一眼,松了一口气。如果沈老汉过去搬废铁,秘密一定会被发现在两根粗铁管里,塞满了泥沙。称完废铁,没经沈老汉验收,火强快手快脚地把废铁倒入场地的铁堆里。沈老汉笑呵呵地说:“年轻人,辛苦了。”火强

10、偷偷地笑着想,沈老汉真是个糊涂蛋!阿将回来,他一眼便在铁堆里发现问题新收的两根废铁管里塞满了泥沙。阿将瞧着沈老汉说:“爸,你怎么这样收废铁啊?泥沙当废铁,我们亏损不起啊。”沈老汉说:“放心,我们没亏。”阿将瞪着沈老汉。沈老汉继续说:“我收购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事,本想揭露出来,怕他丢了丑,今后不来做生意。最后我也用了一个雕虫小技。”阿将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沈老汉,沈老汉说:“过秤时,我换了秤砣,把那四十多斤泥沙扣除了。”沈老汉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沈老汉对待卖废铁的顾客总是满面笑容,有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可是对来卖好铁、新铁的顾客,沈老汉总是眉头紧锁,一脸不悦,好像人家欠他什么似的。一次,老张送来一车

11、铁,沈老汉笑呵呵地把废铁收了,却对好铁不屑一顾。老张火了,说:“沈老头,你脑子有问题,人家千方百计要好铁,你却偏偏喜欢废铁啊。”沈老汉说:“收废铁我晚上睡得着,收好铁新铁晚上睡不着啊。”老张说:“怪人。”摇着头离开了。一天晚上,火强载来了一三轮车新铁管。沈老汉把头摇得如吊钟一样。火强说:“你真不会做生意,开收购点,不收好铁谁信啊。”沈老汉来回走了几步,还是摇头说:“我不能收。”火强说:“这些铁管,我也是收来的,挣点小钱。我从来没做过偷鸡摸狗的勾当。”沈老汉又摇了一下头,火强火了,说:“如果这次你不收,今后我不会卖铁给你,还会叫我的老乡与你断绝业务。”沈老汉全身一颤抖。后来沈老汉颤抖着手收购了火

12、强的好铁管。沈老汉为人诚实,价格公道,远远近近的拾荒者、小贩总喜欢把废铁卖给沈老汉。沈老汉的生意渐渐旺了起来。那天,沈老汉出事了。片警传唤沈老汉进了派出所。原来火强卖的那些新铁管是赃物。火强坐了牢,沈老汉也被行政拘留了10 天。沈老汉进去后,阿将打听来打听去,终于弄明白那事是被人举报的,不然公安人员怎么会查到他们头上啊。阿将想来想去自己家没有仇人啊,谁会是举报人呢?阿将找片警几次,想知道举报人是谁。片警说,你想砸我饭碗?别说举报人我不认识,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的。沈老汉放出来后,大家很同情沈老汉,说他被贼害苦了。新老顾客都来关照收购点的生意,收购点红火起来。阿将却念念不忘查出那个举报人。他每

13、天关注收购点进进出出的行人,可是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发现可疑人员。那天,沈老汉去了外面,搁在桌子上的手机响了。阿将一听,吓了一跳,来电人自称是派出所的民警,请他去派出所领荣誉证书和举报奖金。他更糊涂了,问,举报什么?民警说,一起收赃案啊,让我们破了系列盗窃案件。阿将的头疼痛起来,想了很久也不明白,爸怎么会举报自己收购赃物。(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 年第 10 期,有删改。)24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请根据故事发展脉络补充完整下面的情节(每空仅限4字)。( 3 分)智胜火强 案发被拘 拒收好铁(不收好铁、只收废铁)收购赃物(收购新铁、被迫收赃)真相大白(助警破案、接受表彰)(分,每空分,

14、语意相近,表述恰当亦可,少于或超过 4 字不得分)小试身手:乡间学校的敲钟人张 蛰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

15、:“慢一点儿,别磕着!”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 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

16、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选自时文热读第3 辑,有删改 ) 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4 分) 答:。打上课铃时友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