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陵县乡土志谈风俗变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59103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陵县乡土志谈风俗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陵县乡土志谈风俗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陵县乡土志谈风俗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陵县乡土志谈风俗变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陵县乡土志谈风俗变迁陵县乡土志风俗记载:厯史本境建置年代陵縣之名始于明洪武三十年陵縣古属平原郡自隋唐以前隋唐以後凡所謂平原郡者非陵縣所得専也明代王鉉大寅街人由進士陵縣知縣慎刑罸勤撫字凡政悉爲便民之举邑楊氏廪生許征妻年二十二嵗夫亡子輔尚幼杜门守以防紡自给親族罕得覿面趙氏嚠川妻川卒子恩甫四嵅趙事舅姑撫孤成立爲娶許氏恩遽卒許年十九嵗父母欲嫁之,許泣曰姑早寡今復無子婦去姑将誰依遂絶往来養姑守志以終王氏等十九人均祀節烈祠名詳縣志國朝金氏在等四百案姓氏事实詳縣志人頳本境除漢人外挚友回民居趙馬郎家荘馮老荘等十六村共九百七十餘户男女三十餘口惟馮荘馬敞街之馮氏最著其讀書應試典漢人同其婚姻丧葬飲食礼節典漢人其教

2、出於阿刺伯創自謨罕默特以清真爲宗其對於漢人之粗跡亦只不飲不吸烟不食猪肉数端持之甚聖遂為教規要典無敢犯者其村有礼拜寺以時誦経其间経字用其國書文向右横讀寺有教师数人其長主誦経其副主宰殺等事盝常食一雞鴨非経教师手不食也蜼為客遠行亦必訽其同教投止不食漢人食物其如此。对于婚嫁我的家是陵县义渡乡的,我奶奶收藏最早的“ 结婚证 ” 是清朝的“ 童养婚帖 ” 。该 “ 婚帖” 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民国时期,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明清时期的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就连现在的婚嫁也是有讲究的,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写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属相要看冲不冲

3、,八字要看服不服,由男家选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新婚女坐轿,新郎骑马。民国时期, 婚贴是不同于现在的。在该 “ 婚帖 ” 的右侧有四句话“ 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这令我感到有些不一样。在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 “ 婚帖 ” 上还写有 “ 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在左侧写有 “ 和合百年” 作祝福话语。那时是否相配全凭媒人一张利嘴。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 丈夫 ” 要大。人们往往用“ 父母之命,媒妁之

4、言” 来概括传统婚姻。 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在明清时期村里的老爷爷曾经告诉我,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 婚帖 ” 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5 岁,其 “ 丈夫” 应该在 15 岁以下。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 丈夫 ” ,陪 “ 丈夫 ” 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 丈夫 ” 长到 17 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但是在建国前陵县的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但变化并不大,只有在大城

5、市青年男女才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 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 称之为“ 文明结婚 ” 。 最近几年特别流行订婚一个的新习俗,这就是 “ 婚纱大照片。然后在大喜之日,男方出门迎娶前,先祭祖,再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了,还要大摆喜宴:宴请客人。对于祭祀明清时期的祭祀用品是三牲,又叫做太牢, 是明清时期的祭祀用的供品。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头、猪头和牛头;小三牲指鸡头、鸭头和免头大三牲指猪、牛、羊,小三牲指鸡、鸭、鱼。现在主要用鸡、鱼、猪为三牲。但最简单的就是:花、香、灯、茶、果,一般上都会用鲜花、香烛、茶叶、水果或者糕点包子等素食食品。香,牲礼,看是家祭还是别的,不一样的。家祭就准备香,果品,纸扎,大概就是这些,而现在我的家乡让保留了这民国时期, 结婚的日子要比月份重要,月份要比年份重要:首先根据设想的婚礼形式和当地的气候特点选定结婚的季节。例如,若是想办室外婚礼,则要选在晴朗少雨、冷热适宜的季节。 同时, 还需要考虑亲友参加婚礼的难易程度。如果有很多想邀请的亲友都不在本地工作,则应该选择在十一、五一等长假。这就是我们那里的风俗变迁。上一封下一封?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