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155669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1课孔子与老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时代背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社会大变革),“东方圣地”孔子故里曲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孔子故里。西方学者将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齐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因而孔子故乡曲阜便被誉为“东方圣地”。,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孔子简介:,孔子 名丘

2、,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 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a.含义:“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正名”b. 仁和礼的关系:2.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一)孔子的政治思想,二者互为表里,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二)孔子的哲学思想,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

3、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1、基于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对鬼神有敬畏 2、强调关注现实社会,孔子讲学图,(三)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A、教育思想,B、成就总结;,1、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2、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

4、育教学方法,3、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而且孔子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但是,他的生前是否真的如此风光呢?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叶落归根,周游列国,叶落归根,孔子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施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5、(四)、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1、变迁: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改造,汉朝至清朝成为正统思想;孔子被推崇为圣人。,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3、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孔子问道图,孔子在向谁请教?,孔子对弟子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老子 姓李名耳,楚国人,东周典藏史官,主要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中。,二、老子及道家思想,(一)思想内容,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辨证法思想矛盾对立,有无

6、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二)老子的历史地位,a.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c.道德经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道家,仁、礼、为政以德,无为而治,敬鬼神而远之,道是万物本原 辩证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复习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

7、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对“仁”的学说的解释,不包括A.仁者,爱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恭、宽、信、敏、惠 D.民贵君轻,B,D,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 法家 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A,A,连连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

8、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材料二: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语言天者,惧愚者之言。 论衡,请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人与自然的观点有什么原则区别?你认为材料一的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目的是什么?,三、阅读下列材料: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 (2) 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

9、? (3) 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四、简释题 (2004年高考上海卷历史试题)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同学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 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二)答:材料一认为天有意志,开降灾乱,材料二则认为天“无为”,没有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材料一的作者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场上,目的是让人民服从君主,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三)(1)春秋时期。(2)实质是承认土

10、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3)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 。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四)简释题: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世界看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

11、找智慧。”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所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有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位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害死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12、孔子十分感慨,要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也!”,话说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瓦,急忙问“伤人没有?”对财产未提半字,仁的含义:第一层面: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 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第二层面: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 人,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实现仁的途径: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礼的途径:“正名” (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天子才能享用的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舞蹈大为不满,感叹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管好政事,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高兴地说:你讲得太好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