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144663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 工程化学基础 教学课件(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apter 2 物质结构基础,目的要求 1.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波粒二象性)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原子轨道的能级和核外电子分布三原则。 3. 了解核外电子分布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4. 了解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的特征。 5. 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性质。,112种元素(尚未命名110Uun、111Uuu、112Unb)(现已发 现第113、114、116号)。惰性元素:6个;非金属元素:16个;金属元素:90个。大部分处于周期表的副族,称为过渡元素。,世界上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物质,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基 本元素组成的。,1.概述,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

2、态、中子态、液晶等各种状态。,A)通常讲,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所以,研 究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就必须从研 究原子本身的结构开始。,B)在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化学反应)中。原子核并不发生改 变(核反应除外),只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研 究原子的结构应主要研究其核外电子的运动。,为什么要研究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直径:10-10 m 数量级。,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的模型,Section 2.1 Atomic Models Through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tomic Theor

3、y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经历了从经典到现代的不断认识的 过程。认识水平与当时理论科学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2.1.1 The Classical Model of Atomic Structure,Evolution of the model of the atom,(1) J. Dalton的原子学说1805年,英国中学教师道尔顿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原子论,理论要点 是: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 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 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原子 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 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 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 体,不可

4、再分。,John Dalton,John Daltons 原子模型 (1803),道尔顿用来表示原子的符号,是最早的元素符号。图中他 给出的许多分子组成是错误的。这给人以历史的教训要揭 示科学的真理不能光凭 想象,客观世界的复杂 性不会因为人类或某个 人主观意念的简单化而 改变。,道尔顿原子论极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发展。,(2)J.J.Thomson(1856-1945)的原子“浸入模型”,1895年11月8日,德国的伦琴发现了奇异的X射线,后来居 里夫妇等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以及1897年汤姆逊证明了射线 是一种带负电的微粒。表明任何物质的原子都可放出带负电荷 的电子。由于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因

5、此,原子内部一定带等,伦琴,居里夫妇,J.J.Thomson,J.J.Thomsons 原子模型 (1898),量电荷的正电微粒。那么,这些电荷是如何分布的?1898年,威廉 汤姆逊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球体及沉 浸在这个正电荷球体里的电子所组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内, 能自由地运动,并受到一个指向原子中心的电力作用。,1904年,在W.汤姆逊模型的基础上,J .J .汤姆逊认为正电 球中的电子是分布在一些同心球或同心球壳上,该模型俗称为 “葡萄干面包”模型。,(3)E.Rutherford(1871-1937)的原子“含核模型”,J.J.Thomson 的学生、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用粒

6、子(He2+)轰击金箔,发现粒子绝大多数不会发生偏转,极少 数被折射或被反弹回来。说明了原子中存在一个几乎集中了全 部原子质量、而大小仅为原子大小万分之一的带正电荷微粒, 即原子核。,卢瑟福的原子 “含核式模型”(1911年):每个原子中心 有一个带正电荷的体积很小的原子核,核外为电子所环绕;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整个原 子呈电中性,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E.Rutherford,E.Rutherfords 原子模型 (1911),到此为止,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最新发 现,由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应该是很完善的。该模型建立在 Newton经典

7、力学理论基础上。,Newton,根据该理论,电子在运动速度 改变时,要发射电磁波,能量降低。结果是:(1)原子煙灭;(2)发射光谱连续。,实际情况如何呢?,Continuous Spectrum,2.1.2 The Emission Spectrum of the Hydrogen Atom and Bohr Theory,2.1.2.1 Spectral Lines of Atomic Hydrogen - line spectrum,氢原子没有煙灭及发射不连续光谱的事实,说明原子结构 经典模型错误。,氢、氦、锂、钠、钡、汞、氖的发射光谱(从上到下),氢原子光谱特点:1.不连续的线状光谱;2

8、.谱线波长分布服从Balmer公式:,式中, -波长,(m),R- Rydberg常数, 1.097373107m-1,n-大于2的正整数。,n=3,H谱线, n=4,H谱线, n=5,H谱线, n=6,H谱线。,式中, -波长 (m),R-Rydberg常数, 1.097373107m-1 ,n1、n2 :为正整数,且n1 n2,n1 = 1:紫外光谱区(Lyman 系),n1 = 2:可见光谱区(Balmer系),n1 = 3:红外光谱区(Paschen系),n1 = 4:红外光谱区(Brachet系),n1 = 5:红外光谱区(Pfund系)。,后又在紫外和红外区发现氢光谱的其他谱线,波

9、长服从Rydberg公式:,2.1.2.2 Plancks quantum theory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了辐射定律,即 普朗克量子论。物质只能按某常数的整数倍吸收或发射能量, 因而物质得失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即E = n h,h-普朗克常数, -光的频率, n-正整数。,Planck,2.1.2.3 Einsteins photoelectric theory,Einstein 根据量子化概念,提 出了光子学说,认为光是一种波。,两公式将表征波动性的物理量(和 )和表征粒子性的 物理量(E 和 P )定量地联系起来。,Einstein,2.1.2.4 Bohr the

10、ory of the hydrogen atom (principles & limitations),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N.Bohr提出-“行星式模型” 。,Bohrs 原子模型 (1913),The Essence of Bohr Theory:,1.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角动量(M)量子化(而不是连续变化):M = nh/2 (n = 1, 2, 3, 4 ) 符合这种量子条件的“轨道”(Orbit)称为“稳定轨道”。电子在稳定轨道运动时,既不吸收,也不幅射光子。,2. 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n = 1, 2, 3, 4 ;Z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在正常或稳定

11、状态时,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 状态基态(ground state)。对于H原子,电子在n=1的轨道上,E = -2.178 10-18 J,相应的轨道半径为: r = 52.9 pm = a0(玻尔半径),3. 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transition)时,会吸收或幅射光子,其能量取决于跃迁前后两轨道的能量差:,真空中光速 c = 2.998 108 m.s-1,H原子Z=1,则光谱 频率为:,运动时能量最低基态,其能量为:,原子的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结构和氢原子光谱。,局限性:1)只限于解释氢原子或类氢离子(单电子体系)光谱,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2)人为地允许某些物理量(

12、电子运动的轨道角动量和电子能 量)“量子化”,以修正经典力学(牛顿力学)。,2.1.2.5 The Wave-Particle Dual Nature of Microscopic Particles,(1) The wave-particle dual nature of by light Einsteinphotoelectric theory , interference , diffraction , and photoelectriceffect of photon.,E = h , p = h/,(2) The Wave-Particle Dual Nature of Electr

13、on.,1924, de Broglie:“整个世纪以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 究方法,是过分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理论上,是否 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我们是不是把粒子图象想得太多,而过 分地忽略了波的图象?”,de Broglie, = h/ m ,m -为微粒的质量, -为其运动速度, h -为普朗克常数。,他提出,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离子等实物 粒子的波长服从:,3年之后 (1927年),C.J.Davisson(戴维逊)和L.S.Germer(革 末)的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运动的波动性-电子衍射图是电 子“波”互相干涉的结果,证实了de Broglie的预言。,电子衍

14、射实验(diffraction of electron),微观粒子电子的质量:9.110-31kg,运动速度:1106 m.s-1, 则其波动的波长为0.72 nm(而电子的直径约为10-6 nm )。,宏观粒子子弹的质量:110-3 kg,运动速度:1103 m.s-1, 则其波动的波长为6.62510-25 nm(而子弹的直径约为106 nm)。,德布罗意的预言将微观粒子的波长、质量m 和运动速度v 之间可用普朗常数h(6.62510-34 J s)联系起来: h / (mv)。,粒子性-能量 波动性-衍射现象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计算表明,宏观物体的波长太短,根本无法测量,也无法 察觉,因

15、此我们对宏观物体不必考察其波动性,而对高速运动 着的质量很小的微观物体,如核外电子,就要考察其波动性。,实物颗粒的质量、速度与波长的关系,1.2.6 The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Heisenberg,牛顿力学研究质点运动时,由F = ma ,可求出加速度a。由公式:v1 = v0+at,s = v0t+1/2at2。可以同时测得某一时刻t 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动量。,p= px/2,例:核外运动的电子,其质量m = 9.11 10-31 kg , 位置的测不准量 x = 10-12 米,求速度的测不准量 v 。,解:原子半径一般以为单位,即其数量级为10-10 m。因此, 表示原子内部的电子的位置,粗略地看应该有x = 10-12m。这种精确程度并不能令人满意。,速度的测不准量 v 已经达到了光速的量级,根本无法接 受,何况这还是在 x 并不令人满意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对于质量较大的宏观物体,测不准原理没有实际意义,例如子弹,m = 10克,看其 x和v的大小:x/m 10-6 10-9 10-12v/ms -1 10-26 10-23 10-20 可见,位置和动量的准确程度都将令人十分满意。,上例说明了的确不能同时测准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