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116568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病证症论治慢性阻塞星肺疾病经验(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证-症结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杨德钱 主任中医师,LOREM IPSUM,一、病、证、症三者德概念及结合德优势病,是对于疾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概括,是对病的整体性认识;证,即证候,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特点的认知;症,是症状与体征的统称,是机体内在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是辨病、辨证的重要参考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证症三者相结合,优势在于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目录,二、因病审机论治 (一)肺虚为病之本,久及脾、肾 (二)痰浊、瘀血是COPD主要病理因素,是

2、疾病发展的主要环节 (三)本虚标实互患是COPD病机特点 (四)痰瘀互结,闭郁肺络,是COPD难愈的关键 (五)论治法 ,补虚 、化痰 、行瘀 、理肺四法多用,(一)肺虚为病之本,久及脾、肾,COPD 是由多种慢性肺部疾病久治不愈迁延而来,初起病位在肺。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又为娇脏,不耐寒热,主皮毛,开窍于鼻,六邪侵袭,首先犯肺。 久病耗伤肺气,肌表失于卫固,易感外邪。 肺之宣发肃降失职,津液停聚,痰浊内生,有形之邪停聚,阻碍肺气运行,壅滞于肺,不能敛降,发为肺胀。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

3、,故咳逆,短乏气也。”论述了肺虚反复为邪所乘,久病肺虚是其发病之基。 喘咳迁延日久,肺气耗伤,久及阴液。 肺为脾之子,久病肺虚,子病及母,致脾主运化失司。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日久,由肺及肾,致肾气亏虚。 虚证发展的顺序大致为气虚气阴虚气阳虚气阴阳虚。,(二)痰浊、瘀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是疾病发展的主要环节,痰浊、瘀血既是 COPD的病理产物,又是COPD进程中的致病因素。 痰之源由,为久咳伤肺,卫外失固,易感外邪,肺之宣降功能失职,津液停聚而成。疾病迁延日久,病及脾肾,致肺失宣降,脾失转输,肾失蒸化,痰浊积聚日久,上凌心肺,蒙闭心神,溢于肌表,发为心悸、昏迷、水肿。 肺朝百脉主治节,

4、久病肺虚,加之痰浊阻肺,失于治理调节心血之运行,停留为瘀。 痰阻血瘀,郁久成积,痰瘀互结,兼见同病。 病理因素之间可相互影响和转化,“血不利则为水”。 疾病早期主要以痰浊为主,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痰夹瘀血。 正如丹溪心法咳嗽谓:“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可以说,痰浊、瘀血是 COPD 疾病进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和病理环节。,(三)本虚标实互患是其病机特点,本虚与标实贯穿 COPD 病机始终。本虚表现为肺、脾、肾虚,邪实表现为痰浊、瘀血。早期主要为气虚或气阴两虚,临床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或肺肾气阴两虚。 后期随外邪反复侵扰,痰浊、瘀血互结,久病致阳虚。 气为血之帅,气

5、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渐至气血阴阳亏虚,临床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甚至心阳暴脱。,(三)本虚标实互患是其病机特点,痰浊、瘀血既是 COPD脏虚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疾病正气亏损的致病因素。痰浊、瘀血有形之邪,阻碍三焦气化,致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津液输布障碍,加重 COPD气虚、血虚、阳虚,甚则血停为水。总之,本虚导致标实,标实加重本虚,本虚与标实互患是 COPD的主要病机特点。虚、痰、瘀贯穿COPD始终,是 COPD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本病机。,(四)痰瘀互结,闭郁肺络,是其难愈的关键,肺主气,朝百脉,治理调节全身气机,是经脉中血液、津液运行输布的主要动

6、力。“经主气,络主血”,肺脏久病,病邪由气入血而病络,或邪气直入肺络,气虚无力推动血及津液运行致血停成瘀,津聚为痰,而产生气虚、血瘀、津凝(痰)等病理变化。 痰瘀互结,郁闭肺络,导致气道重塑,气道黏液高分泌致痰浊内停气道,二者相合,肺气郁闭,气机不畅,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致咳、痰、喘症状迁延反复,成为难以治愈的关键。,(五)论治法 ,补虚 、化痰 、行瘀 、理肺四法多用,针对 COPD虚、痰、瘀的病机特点,治疗上补虚、化痰、瘀、理肺是其必然原则。补虚主要包括益气和养阴,化痰可分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清化热痰、润燥化痰,行瘀包括养血活血、化瘀活血、清热活血、温经活血和祛风活血。COPD不论外感内

7、伤,痰壅瘀阻,最终必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所以调理肺气为又一重要治则。理肺可概括为宣、降、温、清、润、敛六大法则,其中宣法又分辛温宣肺、辛凉宣肺、宣郁理气化痰;降法又分肃降肺气、降气豁痰、肃肺祛瘀;温法又分温肺化痰、温肺理气、温中化痰、温补肺气、温肾纳气;清法又分清肺化痰、清肺泻火、消暑益肺、清燥养肺;润法又分生津润肺、滋阴润肺、润肺化痰;敛法又分敛肺化痰、敛肺补气。 临床上很少以一法论治。由于本虚标实互为因果,气阴不足致痰瘀内生,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使气阴愈耗。痰浊与瘀血关系密切,一则痰阻脉道使瘀血生成,另则“血不利则为水”,瘀血也可致痰浊内阻。故治疗上气阴之本不固,则痰瘀之

8、源不绝,反之,痰瘀之邪不去,则气阴之正不安。临床往往在标本缓急的原则指导下数法并用。,目录,三、论辨证,分急缓两期 (一)急性加重期,六种证候常见 1、气虚血瘀,痰热郁肺2、气虚血瘀,痰浊蕴肺3、阴虚血瘀,热痰恋肺4、气阴两虚,痰瘀互阻5、脾肾阳虚,水湿泛滥6、肝肾阴虚,痰蒙心窍 (二)稳定期,气虚血瘀痰阻贯穿始终,1、气虚血瘀,痰热郁肺(急),症:喘息 ,咳嗽咳痰 ,痰黄质黏,难以咳出,性情急躁,口干,小便黄,便秘或身热汗出,气短,舌淡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清肺化痰,祛瘀平喘。方:麻杏龙石汤。药:麻黄、杏仁、广地龙、生石膏、瓜蒌、贝母、黄芩、赤芍、丹参等。,2、气虚血瘀,痰

9、浊蕴肺(急),症:胸部满闷,气短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成泡沫,脘痞纳少,畏风易汗,倦怠乏力,舌淡或淡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治:化痰降气,祛瘀平喘。方:麻杏二陈汤。,3、阴虚血瘀,热痰恋肺,症:喘息 ,咳嗽,午后咳为主,咳声嘶哑,痰黄质黏量少,口干咽干,汗出,失眠,舌紫暗或红绛,脉细数。治:凉血活血,养阴化痰。方:犀角地黄汤。,4、气阴两虚,痰瘀互阻,症:喘息 ,动则加剧 ,咳痰量少,质黏难咳,唇甲紫绀,眠差,性情急躁,气短懒言,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嫩红或淡暗,苔少或薄腻,中间剥脱,脉细或细涩。治: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麦味五参汤。,5、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症:喘咳心悸,难

10、以平卧,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怕冷,面唇青紫,小便量少,胃脘胀满,纳食不馨,舌淡胖大,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治:温肾健脾,利肺行水。方:桑苏桂苓饮。,6、肝肾阴虚,痰蒙心窍,症: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 动,抽搐,喘息气促,咳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细滑或滑数。治:涤痰开窍熄风。方:菖蒲郁金汤和涤痰汤。,目录,四、析证候,从咳、痰、喘三证入手 (一)从咳论治 (二)从痰论治 (三)从喘论治,(一)从咳论治,1、风寒咳嗽: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11、,方选三拗汤加减,寒邪偏重可加桂枝、细辛、苏叶,风邪偏重加防风、蝉衣。 2、风热咳嗽: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甚则口渴、身热、心烦,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风热在表者,宜加金银花、连翘、贝母等;邪热由表入里,宜加生石膏、黄芩、桑白皮等以清解热邪;若外有风寒,内有郁火,属于寒包火,可合用麻杏石甘汤以解表清里。,(一)从咳论治,3、风燥咳嗽:症见干咳,连声作呛 ,喉痒 ,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舌质干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等,宜加桑叶、桑白皮、杏仁、沙参等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12、。 4、湿邪咳嗽:咳嗽反复发作 ,咳声重浊 ,痰多 ,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选麻杏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 5、暑湿咳嗽 常伴头昏重胀痛,四肢困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方选新加香薷饮清暑化湿;若暑热偏重,酌加黄连、青蒿、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宜用藿香、佩兰以芳化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二)从痰论治,1、寒痰:症见咳嗽痰多,痰白或呈泡沫状,易于咳出,遇寒而发,舌苔白滑,脉沉滑。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 2、热痰:症见咳嗽,痰黄质黏,难以咳

13、出,胸痞,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选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3、燥痰:症见干咳 ,甚则无痰或痰少 ,不易咳出,咽干,唇鼻干燥,或痰中带有血丝,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滑数,方选贝母瓜蒌散。 4、湿痰:症见咳嗽易反复 ,咳声重浊 ,痰多 ,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舌苔白滑或腻,脉缓或弦滑等,方选二陈汤。 :5、郁痰:症见咳嗽咳痰 ,遇情志变化易咳 ,两胁胀痛,咽中如有异物,苔薄腻,脉弦。常用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以疏肝解郁化痰,方选半夏厚朴汤。 6、瘀痰:症见咳嗽咳痰 ,夜间为著 ,心悸 ,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下青筋显露,脉涩或结代,方选当归芍药散。,(三)从喘论治,喘急期1

14、、热郁肺闭候:症见喘咳气涌,息促,鼻翼煽动,胸部胀痛,伴痰多黏稠,色黄或夹有血丝,常有胸中灼热,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或痛,尿赤,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宜清泄肺热,方选宣白承气汤,药用大黄、杏仁、瓜蒌皮、生石膏、黄芩、炙麻黄等。2、气虚血瘀痰阻候:症见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嗽痰多,色白黏或呈泡沫状,脘闷纳少,倦怠乏力,口唇紫暗,舌淡或淡暗,苔黄腻或浊腻,脉滑或细滑。 治宜益气活血,化痰平喘,方选归芍六君子汤,药用当归、赤白芍、川芎、白术、党参、茯苓、桃仁、杏仁、陈皮、清半夏、广地龙等。,(三)从喘论治,3、阴虚血瘀痰热候:症见喘息气促,咳痰量少,痰黄质黏不易咳出,口干不欲饮,身

15、热心烦,夜寐不安,或痰中带血,舌紫暗或红绛,脉细数。 治宜养阴活血,清热化痰,方选贝母瓜蒌散加减,药用贝母、瓜蒌、胆南星、黄芩、栀子、丹参、牡丹皮、桑白皮、玉竹等。4、肾虚气逆痰壅候:症见喘促日久,动则喘急,呼多息少,气不得续,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白腻,脉细弱。 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选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橘皮、清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生姜等。5、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候:症见喘憋心悸,气促胸满,动则尤甚,咳痰量少,质黏难咳,唇甲紫绀,少气懒言,口干便秘,舌嫩红或淡暗,边有瘀斑,苔少或薄白腻中剥,脉细或细涩。 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方选麦味五参汤,药用太子参、南沙参、北沙参

16、、玄参、丹参、麦冬、五味子、贝母等。,(三)从喘论治,缓解期1、悸喘:悸喘可分为气阴两虚和心阳不足者。 气阴两虚者,治疗当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选麦味五参汤加减,常用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玄参、丹参、苦参、沙参等;心阳不足者,治当振奋心阳,方选瓜蒌薤白桂枝汤合附子理中丸,常用瓜蒌、薤白、桂枝、甘草、党参、附子、干姜等。2、痰喘:痰喘分为寒痰、热痰两类。寒痰治宜温化寒痰,方选小青龙汤或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白术、半夏等;热痰治宜清热化痰,方选麻杏蒌石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常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瓜蒌、葶苈子等。,(三)从喘论治,3、肿喘 水肿之由缘于肺、脾、肾功能失常,有偏肺、偏脾、偏肾之不同。 偏肺失于通调者,治宜肃肺降气,通阳利水,方选桑苏桂苓饮或越婢加术汤,常用桑白皮、苏子、桂枝、茯苓、泽泻、猪苓等;偏脾失于健运者,治宜健脾利水,方选春泽汤加减,常用党参、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等;偏肾虚水泛者,治宜温阳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减,常用附子、白芍、生姜、茯苓、白术、桂枝等。4、绀喘 根据虚实之不同可分为偏虚与偏实两类。 偏虚者,治宜健脾利湿,养血活血,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减,常用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偏实者,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宽胸,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枳壳、柴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