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观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15990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死朗读》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死朗读》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死朗读》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死朗读》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死朗读》观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死朗读观后感宽恕不可宽恕的德里达 1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麦克伯格忍着巨 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 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 特( Hannah Arendt )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 课的课长,曾通过自己在铁路运 输方面的专长把百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战争快结束时, 火车车皮不够用, 艾希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地。 阿伦特(犹太人)作为纽约客的特约记者在耶路撒冷旁听了对艾希 曼的审判。让阿伦

2、特震惊的是,这个“杀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 区别,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像一位绅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 之平庸( 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 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 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他反复强调,自己 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 阿伦特认为,使得纳粹的罪行得以实现的绝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平庸” 特征,他们轻易地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 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

3、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和。这就是应当从耶路撒 冷得到的教训。 朗读者的小说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本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无疑受到了阿伦特的影响,他对纳粹罪行及其影响的思 考始终在“平庸”的普通人的生活层面展开。 那么,汉娜施密芝真的就是“平庸之恶”的又一个例证吗? 2 汉娜确实是“平庸”的,因为她是一个文盲,还用谎言极力掩饰这一点。 换句话说,汉娜由于无法读写(文盲)因而不能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 正常尊严,进而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其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 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

4、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 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 她的人。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这 种基本特征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她首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为有文化的“专家”却放弃个人思考判断和尊严相比,汉娜 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轻易放弃的这一切,虽然这种追求的起点很低而且困 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时代在德国普遍弥漫的那种麻木,汉娜显 然无法超越这一点。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 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 (小说比电影更清楚地展示

5、了这一关键内容,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在法庭上 织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 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 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 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汉娜的不幸之处在于,在她那条偏执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为 有文化和尊严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类的尊严之前,她已经不得不面对了 关于人类尊严的大是大非的残

6、酷考验她没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犹太 人,这是残酷的、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符合那个环 境轻易强加给一个文盲的一切。 3 审判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的这样标签对汉娜这样一个卑 微的文盲来说是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汉娜或许从未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字 眼的含义。然而,这些标签已经足以让多数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经对她下了判 决。 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游戏规则毫无概念,对自己的和别 人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概念,更不会知道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在一个平庸 的法庭上往往取决于这些表面的东西。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

7、 唯独缺乏对人性的深思、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 份而被定为罪首, 处以重判。 一个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欢喜地了结了这场审判。 审判始终没有触及汉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内容(汉娜的拒绝只是一方面的 原因)。麦克在研讨课上说出的“理解”这个词是微弱的。很多人都会义正 词严地反问,我们真的需要理解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冷酷女看守”吗? 汉娜的确有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就可以简单地根据抽象的罪名、 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这一个”被告的全部特殊性 的真实理解,而是基于博弈(各种计算之间的平衡),这种审判不可能是正 义的。 法国哲学家、 犹太人德里达 (Derrida ) 在

8、思考法(Law) 和正义(Justice) 时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义的判决,他(或她)便不能自满于只是引 用法律。他(或她)每次都必须重新发明法律。”也就是说,“在一独特的 情况中重新发明一种正义的关系,这意味着正义不能被降格为约束、处罚或 奖赏的计算。正确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义的。” 对汉娜的判决是“正确的或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理解汉娜不是为了免除她的罪和罚,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发生切 身的、正义的关系,否则审判就会沦为暴力,甚至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阿伦特就认为, 为了能正义地审判纳粹的罪行,一般的国内法是无效的, 我们必须创造出基于对人类尊严深思的新的法律

9、。 汉娜这个形象从根本上召唤着正义,而不只是同情。 4 那么,麦克对汉娜是足够正义的吗? 麦克和汉娜的关系准确地表现了:经历了二战、在纳粹的罪行面前或合 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国人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 “当我努力去理解时,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即我觉得本来属于该谴责的 罪行变得不再那么该谴责了。当我像该谴责的那样去谴责时,就没有理解的 余地了。两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谴责。但是,两者都行不通。”小说这样表 达这种复杂的感情。 其中最关键的是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 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 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 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

10、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 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坏的可能原因是,麦克内心不希望汉娜因为自己的 介入而得以减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麦克觉得揭穿她 的文盲身份等于毁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决定;或两者兼有或更复杂。而在 第二次沉默中,麦克需要计较的现实因素就更多了。 在麦克的沉默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种麻木。这种麻木是让 日常生活继续下去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才有可能让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 生活中去,并在这种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 麦克唯一做的是,给汉娜不断地寄自己的朗读录音。这是麦克在重重矛 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适的接触汉娜的位置。此时,朗

11、读从原来的肉体之间 的、面对面的,变成了抽象的语音。朗读延续了,但爱已经消失。汉娜终于 通过磁带学会了读写,但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理解(正义)和宽恕。 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麦克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 牵绊中,麦克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 正的宽恕。 德里达说, 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他的意思是, 真正的宽恕, 它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实现)都会打破原来关于什么是能宽恕什么是不能宽 恕的经验和界限(解构宽恕原来的可能性),就像正义的每一次具体实现都 会要求法的重新运用甚至发明(解构法之运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 爱是爱那些超越你并更新你的事物(解构自我的同一性),否则就只是变相 的爱自己(自恋)而已。 无论是宽恕,还是爱与正义,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否则就会被日 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没,或者被罪所压垮,或者被计算所腐蚀。 影片的结尾处,麦克把他原本疏远的女儿带到了汉娜的墓地前。的确, 他有责任把汉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来)重新讲述一遍,而这个重新讲述的 故事应该不只是关于罪与罚,更是关于爱、正义和宽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