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3114629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9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内容的变化,潘俭 2013.10,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2,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 年级) 第二学段(46 年级) 第三学段(79 年级)了解各学段的删减内容、调整内容和增加内容。,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3,第一学段(13 年级),1. 删减内容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课标(2011)适当降低了难度,如仍保留“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估计长度”,但删掉了“自选单位估计图形的面积”在“统计与概率”领域,课标(2011)将实验稿中涉及“不确定现象”的 4 条全部删掉,目的是将统计概率内容在高学段适当集中,2018年8月

2、28日星期二,4,第一学段(13 年级),2. 调整内容 (1)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课标(2011) 将“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轴对称变换之后的图形”和“会看简单路线图”调整至第二学段,这样平移、旋转、轴对称内容就相对集中,易于形成知识模块,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5,第一学段(13 年级),2. 调整内容 (2)在“统计与概率”领域,课标(2011) 将实验稿中“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后移将“体验在同一分类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改为“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阐述更加明确将“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 完成相应图表”改为“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更加强调了学生对

3、呈现方式的自由选择,而不是用规范知识压抑多样化思维,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6,第一学段(13 年级),3. 增加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中,课标(2011) 增加了“用算盘表示多位数”,即有助于学生对数位的理解,又是对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发扬 增加“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增加“选择适当的单位 进行估算”,明确指出估算的关键估算单位的选择,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7,第二学段(46 年级),3. 增加内容 (1)在“数与代数”领域 课标(2011)增加了“了解常见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是源于一线教师的呼声,实验稿反对应用题的分类,而重在建模能力的培养,抓住

4、了“问题解决”的实质,但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还是需要学生掌握的,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8,第二学段(46 年级),1. 删减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课标(2011)删减“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是考虑到难度较大2. 调整内容课标(2011)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中位数、众数”内容移至第三学段,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9,第二学段(46 年级),3. 增加内容 (1) 在“数与代数”领域,课标(2011): 增加了“了解常见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是源于一线教师的呼声,实验稿反对应用题的分类,而重在建模能力的培养,抓住了“问题解决”的实

5、质,但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还是需要学生掌握的,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0,第二学段(46 年级),3. 增加内容 (2)在“图形与几何”领域: 增加了“认识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增加“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调查、试验、测量)搜集数据”,突出对数据搜集过程的重视,克服教学实践中统计问题变成计算问题的错误倾向 (3)在“综合与实践”领域: 增添“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出对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1,第三学段(79 年级),1. 删减内容 (1)在“数与代数”领域: 课标(2011)不再对

6、“有效数字”做出要求,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削枝强干”,有效数字内容生发性不强,故此删去 课标(2011)同时将“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删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数学化”即需要从现实世界向符号世界的横向、纵向数学化,也需要从符号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代数式的现实解释”即是一种逆向回归,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2,第三学段(79 年级),1. 删减内容 (2)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课标(2011): 删除了镶嵌相关内容; 删除了对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 删除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侧面积及全面积的计算; 删除了原“视图与投影”中视点、视角、盲区以及雪花曲线、莫比

7、乌斯带等内容; 删去了“镜面对称”,但仍然要求“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删去的还有“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3)“统计与概率”领域,课标(2011): 删除了“计算极差、画频数折线图”,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3,第三学段(79 年级),2. 调整内容 (1)在“数与代数”领域: 课标(实验稿)在求有理数的绝对值时要求“绝对值内不含字母”,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理解,课标(2011)则适当予以放宽,要求“知道 a 的含义” 对于整式的乘法运算,课标(2011)提高了要求,要求能进行“一次式与二次式的相乘” 课标(2011

8、)将“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改为“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者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方法,后者侧重于数学思想,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统一,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4,第三学段(79 年级),2. 调整内容 (2)在“图形与几何”领域 课标(2011)将实验稿中“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进行了明晰,改为“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同时将实验稿中“探索 的性质,探索 的条件”恢复成师生所熟悉的称谓“探索 的性质定理,探索 的判定定理”,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5,第三学段(79 年级),3. 增加内容 (1)在“数与代数”领域

9、,课标(2011): 增加了“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最简分式”,这是对实验稿中“会进行整式加减运算”“分式概念”的明确但在“因式分解”中,对于一线教学呼声很高的“十字相乘法”,课标(2011)仍然没有增添进来这需要研究者思考:如何在内容选择上削枝强干?哪些知识为“干”?“方程”一直是教学实践中争论较大的地方,课标(2011)增添了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根与系数关系、用根的判别式进行判别三块内容,顺应了一线教学的要求在“二次函数”中,则增加了“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6,第三学段(79 年级),(2)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课标(2011

10、): 增加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增加了“线段、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重心概念及其物理意义”,将数学与物理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课标(2011)扩大了基本事实的范围,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过一点(直线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平行)、两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对应线段成比例,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7,第三学段(79 年级),(2)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课标(2011): 对于教学实践中争议颇多的“圆”的相关内容,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反思,我们不应当通过过分删减内容的方式“减负”,当圆的内容仅剩下圆周角、圆心角和切线概念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否会“即浅又窄”?所

11、以,课标(2011)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将“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改为“探索圆周角、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这样就触及了圆周角、圆心角、圆弧的本质圆心角的大小就是用角所对弧长来度量的(半径为 1 的圆)这样,“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增添也就自然而然,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8,第三学段(79 年级),(2)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课标(2011):课标(2011)同时还增添了垂径定理、切线长定理正多边形作为数学美的典范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推崇,相应的“正多边形概念及其与圆的关系”也被增添进来尺规作图无疑是“做数学”的一种较好的办法,课标(2011)则增加了通过直角边、斜边作直角三角

12、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同时,“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的增添则加强了“相似内容”的分量,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19,第三学段(79 年级),(3)在“统计与概率”领域,课标(2011): 增加了“理解平均数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使得统计内容的学习相对集中,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20,结 语,课标(实验稿)的理念为中国的十年数学课程改革起到了旗帜性的导引作用,“三个人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等话语为每一位数学教师耳熟能详,课改前后的数学课堂变化是巨大的,更富有灵性与活力,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21,结 语,课标

13、(2011)是对课标(实验稿)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 第一,在实验稿强调应用意识的基础上,又将“创新意识”写入到核心词当中; 第二,课标(2011)在关注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将教师的启发式讲授放到了重要位置; 第三,课标(2011)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抽象与直观的结合,演绎与归纳的并重,过程与结果的兼得,力图实现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数学教学精髓的融合,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22,结 语,不可否认的是,评价的瓶颈始终没有突破,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不能逃避“升学”这个话题;“削枝强干”中的“干”具体所指内容还不够清晰,减负不能依靠过度“削枝”;软硬件环境限制了一些理念的充分开展,大班教学、硬件缺失促使我们反思精讲、变式等传统教学的合理之处;教师对理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着偏差,课堂教学中情境、探究、合作形式化严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成为当务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