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3101862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东宁 易伟宏 等,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 脊柱外科,经椎板间隙入路PELD的应用体会,我院PELD的发展历程,2007年9月采用YESS技术完成第一例PELD,我院至今成功完成PELD 300余例,2007年9月:开展YESS技术,通过Kambin三角进入椎间盘,适用于包容性LDH,适应症窄,仅开展20余例。,2009年10月:开展TESSYS技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能处理各种类型的椎间盘突出,扩大了适应症,至今已完成170余例。,L5S1 LDH(侧后方入路),髂嵴高,L5横突肥大,穿刺困难;工作通道难以进入;易挤压并损伤L5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L5S1经椎板间隙的解剖特点,椎板间隙

2、较大; S1神经根呈垂直方向走行; 硬膜囊内仅剩骶神经,所占椎管空间小; 矢状面上L5椎板向后下方倾斜角度小,约510 ,工作套管置入时可以较小的角度从椎板的下缘到达椎间隙。,椎板间隙入路的优势,可避开髂棘和肥大横突的遮挡; 穿刺定位快; 采用与MED手术相似的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 符合广大骨科医生的操作习惯; 镜下硬膜囊、神经根清晰可见,便于保护。前提:必须要有足够宽的椎板间隙,椎板间隙入路(Choi术式),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失败率高; 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发生率高。,腋下型穿刺点紧靠硬膜囊外侧、神经根袖内侧 肩上型患者穿刺点紧靠小关节内侧缘、神经根袖外侧,硬膜内造影辅助下椎板间隙入路

3、 (Choi术式),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同时也增加了X线直接暴露时间; 工作套管需先进入椎间隙再往椎管内退出,有可能将脱出髓核挤向对侧。,椎板间隙入路(Ruetten术式),穿刺定位快,X线暴露时间显著减少; 完全内镜监视下切开黄韧带,硬膜囊、神经根清晰可见,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典型病例,麻醉:硬膜外麻醉 定位:L5椎板下缘与关节突交界处冠状位:中线旁开约1.5cm矢状位:椎间隙稍下缘,术前及术中透视定位,椎板间隙入路(Ruetten术式),相对禁忌因素,解剖因素 病史长短 椎管内治疗病史,解剖因素,椎板间隙偏小(单侧椎板窗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均10mm ); 相对于椎间盘水平的椎板较低; 椎管内

4、径较小,硬膜囊所占空间相对较大。,病史因素病程较长,神经根与脱出髓核、黄韧带粘连,常会造成神经根显露与硬膜囊撕裂。,椎管内治疗病史解剖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增生的瘢痕组织,黄韧带、硬膜外脂肪、残留髓核组织与神经根、硬膜囊相互粘连,工作套管置入时易导致硬膜囊或神经根的损伤。,L4/5经椎板间隙入路?,L4/5LDH 病例:术前,术后1年,Interlaminar,Transforaminal,or,L4/5LDH术式的选择,外侧型或椎间孔型选择侧后方入路; 病史36个月内、单侧椎板窗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均10mm 的中央或旁中央型突出者,可考虑采用椎板间入路; 髓核向头侧脱出者选择侧后方入路; 有椎管内治疗病史者,采用侧后方入路或MED。,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