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理论--肾病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3086016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7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理论--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经典理论--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经典理论--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经典理论--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经典理论--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理论--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理论--肾病(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经典理论-肾病,内经理论 肾病,1、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季三月,阳气已伏,万物潜藏,水寒冰冻,大地干裂。(自然现象的描述)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冬季,人体之阳气也当潜藏,肌肤不润,有时也会干裂,应作适当防护。肾应冬,人之阳气根于肾阳,如果肾阳不能蒸腾津液,津液失布,皮肤失润,则干裂。因此,应分清阴阳表里,治病求本。热盛伤津-有阴虚阳盛之症,属阳证。 燥邪伤津-有外感症状,属表证。 阳虚阴凝-脾肺肾功能失调,其中以肾阳不足最为重要,属阴证。,2、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凑理,致津液,通气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所苦之燥证,是肾阳不足,阳不化阴,气不化津之肾阴

2、凝结证,宜食辛味之,辛能开凑理,辛能通气,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也至,故可润肾之燥证。临床上肾病患者,出现肢体水肿、尿少、口干、大便干结、四肢不温等水湿与干燥并存的“旱涝不一”现象,常是因为肾苦于阳气虚,气不化津、蒸津、载津这就是所谓的“肾苦燥”。,3、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素问汤液醪醴论,水肿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调节阴阳的平衡,清除体内菀陈之积物(瘀血),运用发汗法、利小便法来治疗水肿。素问水热穴论篇:故其末在肺,其本在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这是对肾病水肿一证病机的认识,对于今天疗水肿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 -

3、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在防治痛风性肾病的运用:,饮食有节 低嘌呤饮食,选择合理食品烹调方法 多饮水 多吃碱性食物 限盐 限制饮酒,起居有常 适度运动 调适情绪 劳作有度,宣 教 食 谱,各家学说理论 肾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伤寒论281条(注:肾病的主脉主证) 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 诸病源候论水肿候 (注:强调脾与肾在水肿中的关系,为从脾治水提供了思路。) 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景岳全书肿胀 将水肿分为阴水与阳水两大类。 丹溪心法水肿 (注:对今天治疗水肿仍有指导作用。),各家理论 摘录,分享辨治

4、方案,病机:肾虚脾弱,湿浊瘀阻,处方:经方为主,参以中和,陈以平教授经验 -以痛风肾为例,治则:培补脾肾,活血化瘀,稳定期:扶正为主,佐以活血 基本方 参苓白术散合左归丸 及桃红四物汤加减,发作期:祛邪为主,佐以活血 基本方 三妙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同时加入:清热凉血之品 如:赤芍药、生地黄、黄柏等。,经验用药: 1.选用大量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用以中和血尿酸。 如:土茯苓、萆薢、秦皮、虎杖、泽泻等泄浊分清之品。 2.苍术、车前子、玉米须等燥湿健脾、利水化浊之品, 可促进尿酸排泄。 3.丹参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尿素氮、肌酐、钠和无机磷的排出, 使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减轻其病变。,肾七方 黄芪45 黄精20 川断12 狗脊12 当归12 虎杖15,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