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085063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3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二次课社会化及社会知觉(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社会化 社会知觉 刻板印象,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第一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结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人能被社会化的核心原因:1、人脑有以千亿记的神经细胞,其形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2、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语言是传递的中介3、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家庭和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2、,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二、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2、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有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个体还拥有独特、难以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经验个体具有能动性。,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3、个性化与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对于个体:社会化:使个体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个性化:超越现实,推动现实变革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对于社会整体:社会化: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个性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机制,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3、4、极端的后果:过度社会化:只许社会化而扼杀个性化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社会化不足:过于强调个性化而忽视了社会化缺乏传承优秀传统的能力,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社会角色引导角色: 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1、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依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2、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二、社会比较机制社会比较(social camparison): 将自身状态与他人 进行对比以获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1、社会比较是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2、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3、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比较倾向越强

4、4、自信心状态影响比较的性质5、扩展范围,深化内容,超出自身所属群体,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1、直接强化人们根据所受到的强化或惩罚才建立起相应的行为规范概念和行为方式。2、替代强化人们不直接参与某一活动,也不需亲自体验直接的强化,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使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况下也作出这种行为或抑制这种行为。3、自我强化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四、亚社会认同亚社会: 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1、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

5、(primary group)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并在其被要求、期望和奖惩的环境中被引导。2、引导青少年的亚社会环境保持与大社会的良性接触和融合,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一、文化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因素以其渗透力浸染人的身心,并直接支配和制约着人的成长,从而使人的一切言行举止最终都能够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文化的“化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为个体提供社会化的规范。其二,文化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

6、同,以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其三、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二、家庭的特殊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三、同辈群体伴随着生理成熟、性意识萌发和成人感的出现,摆脱儿童的刻板印象,崇拜三星(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四、学校1、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且特别的影响。2、教师威信和教师期望学生会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皮格马利翁效应 (P

7、ygmalion effect),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这种被称为“期望自动实现”。,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五、媒体1、电视电视的两面性:增强社会化,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常迎合一些低级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制作和发行低级、庸俗的作品。2、网络应接不暇,集中注意时间太短。用看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减少了“想”的时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平衡。3、媒体中的偶像崇拜媒体中塑造出来并给予大量宣传的明显形象使得当代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着“追星族”、“超女热”

8、等偶像崇拜行为,且已经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突出代表。,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第二章 社会知觉,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

9、。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二、社会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一)对自我的知觉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

10、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3、社会知觉 vs 印象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印象形成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

11、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一)自然特征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二)社会特征所属群体、社会角色(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一)加法模式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安德森(Anderso

12、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三)加权平均模式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四)中心品质理论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注:括号中为权

13、重,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A:3+3+2+(-2)=+5B: 3+1=+4 AB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A: +541.25B: +422 ABd. 中心品质理论多嘴 BA,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化:,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面部表情(facia

14、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

15、了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De Lucchi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 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 强烈,

16、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 信息影响作用下降。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 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 (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 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 内向的行为),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