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3076351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科护理学PPT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科护理学,你们对精神疾病了解多少呢?,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个满身泥污、行为古怪、时哭时笑、呆滞冷漠或暴躁凶残的人。,实际上,这些严重患者比例较小,常见的是外表正常或接近正常而内心痛苦的患者。,精神科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识记:1、精神科护理学、精神疾病的定义2、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特点3、精神疾病的病因4、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理解:1、精神科护理的主要任务2、精神医学及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3、常见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4、常见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5、常见意志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精神科护理学,定义: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

2、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它是精神医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任务: 1、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科学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及时运用于临床,以及探讨护理人员在预防精神疾病患者方面的作用。 2、研究和实施接触、观察精神疾病患者的有效途径,通过各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3、研究与实施对不同种类精神疾病患者各种治疗的护理,确保医疗任务的顺利实施。,精神科护理学,4、研究与实施如何维护患者的权利与尊严,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合适的治疗;培养和训练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疾病好转后能及时重返社会。 5、研究与实施如何密切观察有关精神方

3、面的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协助诊断,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为医疗、教学、科研、法律和劳动鉴定等积累重要资料。 6、研究与实施在患者与家庭、社区中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到防治结合,医院与社区结合,为患者回归社会作出贡献。,精神医学发展简史,一、精神医学的第一次革新 1、国外精神病的真正发展是从19世纪逐渐开始的。 2、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Pinel,1745年-1826年)去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首次革新运动。 3、到了1814年,希区(Hitch)开始在疗养院使用受过训练的女护士。从此收容精神病患者的疗养院才有了医院的形式。 4、19世

4、纪末与20世纪初,国际著名的神经精神病学家克雷呸林(Kraepelin,1855年-1926年),创立了“描述性精神医学”。明确地区分了两种精神病,一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现称情感性障碍),一为早发性痴呆(现称精神分裂症),因此他被认为是现代精神病学之父。,精神医学发展简史,二、精神医学的第二次革新 弗洛伊德将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法畴,同时也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第二次革命。 三、精神医学的第三次革命 精神医学的第三次革新是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展开。 1935年精神药物的发现,市医院门户开放的政策得以实现,并可运用三级预防的观念使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精

5、神医学的第四次革命 自从发现了精神药物,人们研究其药效机制进而研究神经介质与脑中各受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机制,使得精神疾病能够以科学及客观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精神医学的第四次革新。,成长期(1890年-1940年),精神病护理发展史,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特点,(一)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启发和帮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从而认识到住院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消各种顾虑,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的成败,取决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程度,优良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的技巧与方法,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特点,(二)睡眠

6、护理 创造良好的条件 患者要遵守作息制度 夜间睡眠前要避免同患者进行有刺激的谈话,若发现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经常去厕所,或蒙头大睡,更应该经常观察,防止患者乘人不备自杀或逃离医院而发生意外。,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特点,(三)保证医嘱的执行 耐心发复地向患者讲清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治疗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治疗时要严肃认真 治疗后要注意观察治疗的反应,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一、生物学因素,二、社会心理因素,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者表现的只是一种

7、患病倾向或患病素质,在某种后天因素影响下发病,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衰竭、缺氧、毒性中间代谢产物等影响了脑功能或发生脑器质性病变,二、社会心理因素,内经:癫、狂、痫 西方: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把精神疾病的概念引入医学的第 一人;克雷培林明确区分了两种最常见的精神病: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和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 WHO: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 中国: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各种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症状间的组合,病程的演变,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特点来制定。),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学,中国精神障

8、碍诊断与分类标准(CCMD-),1、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动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其它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一)精神症状的本质,精神疾病主要是根据症状的特点而非病因来进行诊断与分类。 1、大脑结构的病变所致 2、大脑功能障碍导致精神异常 3、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所致的

9、精神症状 4、病因或发病机制未明的所谓功能性精神病的症状,(二)精神症状的特点及在诊断中的地位,1、症状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明显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 2、症状的出现与消失不能自控。 3、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不同程度地损害社会功能。精神症状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中其地位远远高于内科疾病症状在内科疾病诊断中的地位,判断某一精神活动是病态还是正常:,纵向比较:即与患者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比较:即与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同一群体中的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具体分析和判断: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注意

10、点:,精神症状并非每时每刻都存在,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从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度以及先后情况。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及哪些精神症状。 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分析各症状间的相互关系。 重视各症状间的鉴别。 了解可能的诱因、原因及影响因素。,(三)精神症状的学习方法,情,知,意,心理活动,感知觉、注意、思维、智能,情感、情绪,意志、行为,感知觉障碍,01,思维障碍,02,注意障碍,03,记忆障碍,04,智能障碍,05,定向力障碍,06,二、认知障碍,07,意识障碍,08,自知力障碍,(一)感知觉障碍,感觉: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

11、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知综合障碍:指对客观食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美少女与老妇,画中画,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幻觉,幻听:病人听到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但实际并不存在的声音。是临床最常见的、且具有诊断意义的幻觉。主要是言语性幻听。 幻视:内容丰富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有时比较模糊。 幻嗅:病人闻到环境中或体内有难闻的气味。 幻味: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 幻触:病人感到皮肤上有麻木感、虫爬感、电击感等 内脏性幻觉:病人感到躯体某部位或内脏有异常的感觉(性质很明确

12、,部位很具体)。,幻觉,幻觉按结构完善程度和性质可分为 真性幻觉(完全性幻觉):内容与真实事物完全一样,来源于外界空间,通过本人的感官获得。 假性幻觉(伪幻觉):来源于主观空间,不通过感官获得,形象不鲜明生动。,幻听,命令性幻听:命令病人做某事,病人往往无法违抗而执行。 评论性幻听:几个声音在评论病人,有谩骂、批评、威胁、讽刺等。 争论性幻听:几个声音在争论且争论的内容以病人为中心,其中有的在揭露病人的错误,有的则为病人辩护。 思维化声:病人在思考问题时体验到自己思想的同时变成声音,且这种言语声音来自于脑内或心灵中。 思维鸣响:病人在思考问题时体验到自己思想的同时变成声音,这种言语声音来自于外

13、界,感知综合障碍,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思维是用概念、判断(句)和推理的形式并以语言为工具的。,(二)思维障碍,思维障碍, 联想障碍:指联想的速度、数量、结果、表达形式发 生障碍。 思维逻辑障碍:指失去概念的界限,或混淆概念的具体与抽象含义,或语言上出现语法结构紊乱。 思维内容障碍:也称“妄想”,指一种个人独有的和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移的观念,不解释事实与理性的纠正。 与其他心理活动相关的障碍,思维联想障碍,(1)思维速度和量的异常 思维奔逸:指联想的速度加快,可出现随境转移、心境高涨、意志活动多多等现象,常见于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指联想速度

14、减慢,可出现言语动作反映迟缓、心境低落等现象,多见于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思维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反应,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联想障碍,(2)联想连贯性异常 思维松弛:指患者意识清晰,思维内容散漫、缺乏主题,思维内容联想内容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 思维破裂:指患者意识清晰,单独语句正确,但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 思维不连贯:指意识障碍,语言杂乱,毫无主题。,思维联想障碍,(3)联想途径异常 病理性赘述:联想过程迂回曲折,过分的详细,拘泥于细节,特点是“拖泥带水” 常伴行为也拘泥于细节。 思维中断:思维过程突然停顿,感到脑子一片空白,表现说话突然停顿,片刻又重复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