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3075496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免疫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临床免疫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临床免疫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临床免疫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临床免疫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免疫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免疫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临床免疫,第一节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使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它可以是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等。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一、型超敏反应,定义: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和速发型超敏反应。两个阶段:1.致敏阶段抗体类型:IgE类抗体致敏过程:IgE类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膜表面的Fc受体结合,是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发敏阶段变应原与IgE表面抗体结合引起致敏反应,(一)发生机制,引起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主要有:

2、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和孢子、动物皮毛 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思考:机体初次受到变应原刺激后,机体是否会一直处于致敏状态?,(二)特点,1、症状发生快、消退也快,症状可出现在局部,也可发生在全省。 2、通常只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极少引起组织损伤。 3、参与的抗体为IgE,参与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补体参加。 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三)常见疾病,1、过敏性疾病(1)药物过敏性休克(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1.致敏阶

3、段 2.发敏阶段,结合所学,思考花粉过敏发生的机制,(四)防治原则,1、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1)询问病史 (2)皮肤试验 2、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3、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释放 (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3)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型超敏反应,定义:型超敏反应是发生于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反应,其结果是导致细胞破坏,故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 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细胞、被抗原或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抗原: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

4、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半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抗体:IgG、IgM激活途径: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激活吞噬细胞,发挥调理吞噬作用激活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二)特点,1、导致靶细胞溶解 2、参与的抗体为IgG、IgM,参与的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有补体参加。,(三)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IgG、IgM、IgA),相应抗体与进入的抗原结合形成

5、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条件下,免疫复合物未能及时清除,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等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损伤,故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症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2、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1)过敏毒素作用 (2)趋化作用 (3)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二)特点,1、有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引起 2、参与的抗体是IgG、IgM、IgA,参与的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有补体参加。,病例分析,患者李某,男35岁。主诉乏力、浮肿1周余,3周前曾有咽疼病史。化验:尿中查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6、蛋白质(+),管型(+)。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强阳性。补体CH50和C3明显下降。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思考:1.患者所患疾病和3周前咽痛史有无关系? 2.为什么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强阳性而补体含量下降?,(三)常见疾病,1、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2、血清病 3、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IgG,变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抗变性IgG抗体,(主要为IgM),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沉积于 小关节骨膜,导致关节损伤,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属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没有抗体和补体参与,所指的组织损伤是以单核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由于该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比、型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后247

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故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T细胞致敏 2、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二)特点,1、发生缓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 2、由致敏T细胞介导,无需抗体或补体参与,属于细胞免疫应答、 3、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4、大多无个体差异。,(三)常见疾病,1、传染性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排斥反应,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什么是免疫学检测?,是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原体、疾病相关因子或评估机体免疫功能,包括抗原或抗体检测、免疫细胞检测。,一. 抗原或抗体检测(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原理1.高度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2

8、.可见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能肉眼直接观察。 (二)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1.温度:最适温度为37。2.酸碱度:最适pH =6-8。3.电解质:可促进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常用生理盐水。,二. 抗原或抗体检测的类型 (一)凝集反应定义:颗粒性抗原(RBC、细菌等)与相应抗体 结合形成肉眼可见凝集物的现象或反应。1直接凝集试验 (1)玻片凝集试验:用于定性测抗原。如ABO血型鉴定,细菌的鉴定、分型等。 (2)试管凝集试验:用于定量测抗体如肥达氏反应。2间接凝集试验如类风湿因子的测定等。,(二)沉淀反应定义: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组织浸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形成可见沉淀物的反应。 因该类反应多在半固

9、体琼脂凝胶中进行,故又称为琼脂扩散试验或免疫扩散。,单向免疫扩散 用于定量测抗原。如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含量。,(三)免疫标记技术定义:用荧光素、同位素或酶等示踪物质标记抗体 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标记物质与抗体(或抗原)的化学连接未改变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特性,且极大的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可以对微量物质进行定量、定性或定位检测。免疫标记技术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1.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哪一种免疫技术?,2.奥运会比赛中,怎么样才能准确的检测出运动是否服用了兴奋剂?,酶免疫技术中的酶免疫吸附试验,免疫标记技术,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免疫细胞测定:T细胞(主要)、B细胞、吞噬细胞,一、免疫预防 了解人工主动免疫的概念、主要制剂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概念: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于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了解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主要制剂的用途,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二、免疫治疗(一)免疫调节免疫增强、免疫抑制(二)免疫重建(三)免疫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