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3074497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泻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泄泻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泄泻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泄泻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泄泻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泄泻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泻 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泄 泻,1,一、概述,定义: 大便稀薄,甚如水样,或完谷不化,并多有排便次数增多。 泄与泻含义有别:泄者,漏泄之意,是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是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 病名: 内经称为“泄”,汉唐多与痢疾同归于“下利”之中,宋代以后渐以“泄泻”统称。,2,概述,病证分类: 历代对本病多有阐发,故有多种不同的病证名称和分类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 以发病脏腑分类与定名:胃泄、脾泄、大肠泄、肾泄等。 以泄泻的症状分类与定名:如泻下完谷不化谓“飧泄”;溏垢污浊谓“溏泄”;澄澈清冷谓“鹜泄”;所下多水谓“濡泄”;久泻不禁谓“滑泄”。 以发病的病因

2、分类与定名:食泄、暑泄、酒泄、气泄、疫泄等。,3,概述,历史沿革: 内经 根据不同性状的粪便和泄泻程度,提出骛泄、飧泄、濡泄、洞泄、注下等名称。 全面阐述各种泄泻的病因病机,明确指出风、寒、热、湿以及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均与泄泻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4,概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chen满闭塞,下为飧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的条目达百余处,载方近40首,详述了下利的

3、病机及治法规律。对泄泻概括为实热、虚寒、寒热错杂三大类。,5,概述,在治法上,针对腑实热结,逼津下趋而利清水之证,提出三承气汤“通因通用”泻下止利之法;对于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调而致下利者,选用诸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辛开苦降、温清并用,开拓了泄泻的辨证治疗。 宋代: 许叔微普及本事方中对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者,以冷痼积滞立论,选用大黄、巴豆、附子等温下为治。,6,概述,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从三因学说的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进一步明确指出,除外邪致泄外,情志失调、饮食生冷、劳逸所伤皆是泄泻的病源。 金元时期: 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各种泄泻,皆离不开湿。 朱丹溪提出痰积为泻之说

4、,又提出“故凡泄泻之药,多用淡渗之剂利之。”(平治荟萃),7,概述,明清: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对多种因素引起泄泻的临床表现作了恰当描述。 “泻黄腹痛者,湿也;泻白腹痛者,寒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涩滞者,火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者,食也;腹中胀痛,泻后不减者,肝气也”堪作临床辨证的要点。 明张景岳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论断。在治疗上指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8,概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治泄九法,且精辟地分析了每种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理论根据。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详述肾泄。“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煖,所以尾闾不固,或先肠

5、鸣,或脐下痛盖肾为胃关今肾阳衰,则阴寒甚,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治疗上用八味丸去丹皮,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以山药糊丸。,9,概述,清王清任倡言久泻而百方不效者总因瘀血过多。范围: 西医学急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以及胃、肝、胆、胰等多种消化系疾病引起的泄泻,均可参考本篇辨治。,10,二、病因病机,感受外邪 寒湿 水湿热 脾 清 反 合 并 情志所伤 肝郁乘脾 虚 浊 为 污 入 泄 思虑伤脾 湿 不 湿 而 大 泻 饮食不节 食积 盛 分 谷 下 肠湿浊(寒、热) 反 劳倦体虚 脾虚 为肾虚 滞,11,病因病机,小结: 病机关键:脾

6、虚湿盛。外因以湿为主,内因以脾虚为关键。然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故两者之间以脾为主要矛盾。脾虚与湿之间也往往互为影响。 病变脏腑:病位在脾、胃、小肠、大肠,并与肝肾有关。但重点在脾,大小肠的功能都是在脾的主宰下进行的;内伤诸因,只有影响到脾的运化,才可能致泻。故张景岳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12,病因病机,病理因素:湿(外湿、内湿)。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急性暴泻多因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或在脾虚的基础上,肝郁乘脾,或肾阳虚而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实之间往往相互转化。,13,三、类证鉴别,1、泄泻与痢疾 大便性状、腹

7、痛伴随症状、里急后重。2、泄泻与霍乱 呕吐与否、大便性状、病势预后,14,四、辨证论治,1、辨证思路 根据病程、起病形式、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分清虚实。 实证分清湿(寒、热)、食、气。 虚证辨别脾与肾(气虚、阳虚)。 问诊要点:大便次数和性状、腹痛、伴随症状、发病与病程。,15,辨证论治,2、辨证要点 辨久暴缓急 辨泻下之物 辨腹痛情况 3、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规、血清电解质;B超、BE、肠镜;必要时甲状腺功能。,16,辨证论治,4、治疗原则 健脾化湿为总的治则。具体注意: 暴用分利,久宜升提 注重邪滞,涩不漫投 久泻多变,燮理寒热 湿盛土虚,善用风药 温燥分利,勿忘脾阴,17,辨

8、证论治,5、分型论治 寒湿困脾 主症: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可兼风寒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胃苓汤。,18,辨证论治,湿热内壅 主症:痛泻交作,泻下急迫,大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19,辨证论治,食滞肠胃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并夹有完谷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通因通用。 方药: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 肝气犯胃 主症:腹痛而泻,攻窜作痛气滞证。 治法:抑肝宁神,健脾扶土。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出入。,20,辨证论治,脾胃虚弱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

9、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渗湿,益气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虚不固 主症:五更泄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21,讨论,1、久泻的治疗思路 2、对五更泄的理解 3、治泄九法的临床用药,22,病案讨论一,张某,女, 47岁。反复腹泻2年,大便日行45次,质烂,时夹不消化食物,甚至如水样,夹少量粘液,伴有腹痛,为便前阵痛,泻后痛减,精神欠振,紧张时腹泻易作,时有腹胀,胃纳一般,夜寐欠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23,病案讨论二,李某,男,62岁。大便溏薄3年,日行3、4次,大便臭秽,无粘冻脓血,伴有腹部冷痛,喜温,畏寒,乏力,口干口苦,时有烦躁,胃纳不佳,夜寐尚安。舌淡,苔黄腻 ,脉细滑数。肠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未见溃疡和新生物”。,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