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3073660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 刘怀军 2010-7-1,蛛网膜囊肿 Arachnoid Cysts,成人蛛网膜囊肿占颅内肿块的1% 是最常见的脑外囊性占位病变(其次为脑膜瘤和神经鞘瘤) 蛛网膜囊肿多见于男性,常发生的位置: 外侧裂(50%) 鞍上区(10%) 四叠体池(10%) 桥小脑角池(5-10%) 小脑上池(5%) 枕大池(5%) 桥前池及大脑凸面,生长缓慢,可导致相邻骨的变形 特殊的组织学类型:脑膜型和蛛网膜内型 影像学上不能鉴别其类型 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表现:CT、MRI均表现为与CSF等信号的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可有钻缝生长征 主要的鉴别诊断病是表皮样囊肿(DWI或FLAIR序列)

2、判断是否与相邻的蛛网膜下腔交通的唯一办法CT脑池造影,蛛网膜囊肿常是单发 多发蛛网膜囊肿见于戊二酸尿症型,神经上皮黑色沉着病、结节性硬化及粘多糖病,脉络膜裂囊肿应特别提示:常在普通CT、MRI检查海马时偶然发现。表现为:海马受压变形和移位。脑脉络膜裂囊肿多呈梭形。将侧脑室颞角的脉络丛推移。 海马裂囊肿是较微小的、多发的、常易漏诊,位于海马脚与海马头之间,常在T2像上表现为“串珠样”。,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s,囊肿来源于神经管闭合时陷入的上皮成分 发病常是颅内皮样囊肿的10倍以上 可含外胚层,但无皮肤附属器 好发于较年轻的成人,生长很缓慢 多无症状,但是可出现占位效应,颅神

3、经病变,罕伴有癫痫,好发位置: 桥小脑角池(50%) 蝶鞍和鞍上池(10%15%) 四脑室及桥前池(79%) 所有的表皮样囊肿都不位于中线 也可位于颅骨的板障间隙(10%),表现为溶骨性改变,周围有硬化边 也可发生于中耳,此时合并外耳道闭锁,影像学表现: CT、MR可类似于蛛网膜囊肿表现。常规CT、MR上不易区别 表皮样囊肿:T1质子及FLAIR像上信号较蛛网膜囊肿增高,表皮样囊肿内部常有不同信号。蛛网膜囊肿内部因脑脊液流动也可不均匀 DWI显示多数表皮样囊肿比脑脊液信号高 表皮样囊肿不强化 MRS有巨大脂质峰 表皮样囊肿可侵及Meckel腔或来源于此,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s,皮

4、样囊肿可能来源于神经管闭合向上陷入颅内的外胚层成分。与表皮样囊肿一样,皮样囊肿含外胚层,同时也含有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及皮脂腺) 皮样囊肿罕见,占全部颅内肿瘤的不到1%,发生于中年人(30-50岁为高峰) 北美地区发病率比其他地域高 男性稍高于女性,最常发生的部位: 腰椎部(合并脊髓纵裂) 鞍旁 前颅窝底部 后颅窝区域 松果体区+囟门区 几乎所有的皮样囊肿都位于中线区,影像学表现: 类似于表皮样囊肿表现 病灶与脂肪信号相同(因含有液态胆固醇) T1低信号,T2高信号时(因含有固态胆固醇),影像学表现: 囊肿破裂时,其内部成分可漏入蛛网膜下腔,发生化学性脑膜炎脑膜增厚,有强化,厚薄不均匀,邻近

5、脑质有反应性炎症 与中线区脂肪瘤不易鉴别,两者术前、术后常误诊,胶样囊肿 Colloid Cysts,占颅内肿瘤的不到1% 常来源于三脑室的前上部,可能是从脉络丛起源,阻塞Monno孔产生脑积水(单侧或双侧),CT:肿块高密度 大小约10-20mm MR:T1高信号,T2极低信号,可能由于蛋白质成分增多。有学者认为系铁、铜及镁的顺磁性效应可能。 CT比MRI检出率高。,松果体囊肿 Pineal Cysts,可见于10%行MRI检查的病人 病灶多很小,偶然发现 无症状,无并发症,如果直径超过15mm,可有占位效应,压迫小脑幕和导水管,引起脑积水。 囊肿壁可薄而光滑,几乎不强化,但是,我们也有强化

6、表现的病例,少数情况下,对比剂可渗入囊肿内,这时,不易于实性肿块区别。常随强化时间延长而出现,如果体积巨大,可很快出现强化,或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下丘脑错构瘤 hypothalamic hamartoma,也称灰结节错构瘤 可见于20%的尸检,在影像学上很少见,几十年来我只见过1例 偶尔在MRI上显示,临床症状: 视力下降/缺失 头痛/头晕 性早熟 痴呆 癫痫,大多数下丘脑错构瘤是由发育不良的神经元构成 病变附着于下丘脑,具有蒂可窄可宽,影像学表现(一): CT 鞍上池偏后区域结节状/带状等密度影,影像学表现(二):MRI T1WI:病灶信号与灰质相似,主要是形态学变化 T2WI:比灰质信号高,信号均匀 增强扫描:不强化 MRS:胆碱峰和肌酸峰正常 NAA峰重度到中度降低,脂 肪 瘤 Lipoma,最终形成蛛网膜下腔的细胞(原脑膜)发生错误分化则产生脂肪瘤 85%位于中线结构区 50%位于胼胝体旁 其次位于四叠体池、桥小脑角池及鞍上池 脂肪瘤多包绕正常结构(血管、神经 )及沿蛛网膜下腔的走行延伸,影像学表现: 钙化常见 合并胼胝体异常 CT:低密度,边界清楚可有钙化 MR:T1及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被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