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071974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1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中考集锦定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中考题集锦,一、内容方面的题目,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世外桃源,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热情好客,4、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

2、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5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3、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7.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8.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6分)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欲穷其林,怡然自乐,不复得路,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

4、分)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D,B,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

5、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C,1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A,1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

6、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C,二、关于主题的题目,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

7、例: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8、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6、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分),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8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例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三、表现手法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