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066151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一重点班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高一重点班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7070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 ,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 ,人们却并不反感。“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 ,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

2、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

3、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4、。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 2 -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 “礼不下庶人” ,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

5、,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 ,则是普遍和永恒的。(节选自 2016 年 08 月 06 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B “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

6、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 ,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B 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C近几年, 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

7、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 3 -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二)实用

8、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6 6 题。题。 张充和,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张充和,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 101 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

9、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

10、;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后被她的一个叔祖母收养。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 4 -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高薪为她聘请了一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

11、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在文章中写道:“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她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

12、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1948 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这个最着

13、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5 -不过,

14、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相关链接:2015 年 6 月 17 日,“合肥四姐妹”唯一在世者、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 102 岁。她自幼学习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193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辗转重庆,研习古乐,并师从沈尹默习书法。1948 年,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1949 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15、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张充和一生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即使 101 岁了,还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这是她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生活方式。B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尤其张充和,读大学、嫁洋人,与时俱进。C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如卞之琳为她写的断章,并在艺术史上占了一席之地。D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丢失了很多从前时代的优雅的、丰富的、人性的东西。张充和是这个喧嚣、纸醉金迷、纷纷扰扰、追逐欲望和名利的世界里的一霎清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华再现。 5为什么说张充和是“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请简要分析。(分)6为什么说张充和是一个大家闺秀

16、、传统仕女?当下社会还需要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5 分)( (三三) )文学类阅读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79 9 题。题。(14(14 分分) )在流放地在流放地契诃夫- 6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 ”谢苗说。“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不好,不好。 ”他连连说道。“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 “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