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3060616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上海财大课件)(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国际贸易与国际货币交换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并形成了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是在世界上存在着主权国家或独立关税区的条件下研究稀缺性资源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理论,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国际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以及国际经济秩序等等。,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特点

2、 宏观微观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第二章 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Mercantilism) 产生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当时民族国家的利益。它“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真正的财富,它产生与商业领域,因此国家应该通过商业活动来增加一国的财富。,一、早期的重商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威廉.斯塔福特(William Stafford 1554-1612)和(法)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estien 1575-1

3、622)。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 他们主张用国家的立法来保证每笔贸易实现贸易顺差。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二、晚期重商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1621)。10万镑买印度胡椒至意大利等地出售,可获70万镑。(法)柯尔塔尔(J.B.Colbert 1619-1683)大臣(1665-1683)。 他们允许局部贸易逆差,认为关键是取得总体贸易顺差。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托马斯.孟说:“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Adam Smith 1723-1790)

4、(Absolute Advantage Doctrine) 主张 Laissez faire policy 一、绝对利益理论分析假定前提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2、只考虑劳动者中生产要素,是构成成本的唯一要素,3、产品在国际间能自由流动,不考虑运输,交易成本 4、生产要素能在国内自由流动。当要素从一部内转移到另一部内时,机会成本不变。 5、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二、绝对利益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假如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另一个国家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即他们各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这两个国家进行国

5、际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则参加贸易的两国都能从中获利。,设A,B两国各有200个单位的劳动要素,它们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如下:,可见按各国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并进行贸易,能使这两种产品的总量都提高。,三、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参见P.332图2.1) 在A国,布与小麦的交换比例是1:2.5。B国,布与小麦的交换比例是:1:0.625。假定布与小麦的国际交换比例是:1:1,则可用以上图形解释绝对利益理论。 第三节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David Ricardo 1772-1823) (Comparative Advantage Doctrine) (英)托伦斯

6、(Torrens.R)最早提出此说。,一、比较利益理论分析的前提条件与绝对利益理论相同。又被称为2X2X1模型,该理论也适用于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情况。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假如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有利地位,另一国在两种生产上均处于不利地位,则处于有利地位的国家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仍然能从中获得利益。,若葡萄牙拥有170个单位的劳动,英国拥有220个单位的劳动。设葡萄牙在布和酒的生产上都比英国强,劳动生产率及产量情况如下表:,设A,B两个国家,两种产品X,Y不完全分工。机会

7、成本递增。(参见p.335图2.2) 同样的资源,A国的优势在Y产品的生产,B国的优势在X产品的生产上。原A,B两国内两种商品交换比率分别为Ta,Tb线,国内生产组合。消费组合点分别为A,B。设国际交换比率为Tw,则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A国的生产均衡点从A移到A,B国的生产均衡点从B移到B。,A国用CE的Y产品换取AE的X商品,现在的消费点为C。 B国用DE的X产品换取BE的Y商品,现在的消费点为D。 从上图可以看出根据比较利益理论进行分工,消费的均衡点和没有国际分工时的均衡点相比较,总体福利水平提高了。,第四节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一、相互需求方程式 1、设A,B两国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

8、Y产品数量如下:则国际交换比率比在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图形解释参见P.339 图2.6。与 P.340图2.7。,Pe和Pe是世界市场上价格的上下限,Pn为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如果A国对B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B国对A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国际交换比率就越接近于A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则越接近B国国内的交换比率。,二、提供曲线及其分析(参见P341-343),三、出口的贫困增长 Immiserizing Growth (由巴格瓦蒂J.Bhagwati 1958年提出) 指由于发展中国家某种产品出口量增加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9、,造成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况。可以用下图说明:,随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生产点从A外移到A,世界价格线也从T移为T,得到的消费水平从C点下降到C。(参见P.344图2.12),第三章 现代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H-O模型及其分析 The Heckscher(1879-1952)-Ohlin Theory(1899-1979) 一、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赫克歇尔在1919年的一篇论文中解释了李嘉图学说中两国间比较成本的差异问题。俄林在1933年出版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系统阐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李嘉

10、图认为比较利益是由各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但并未解释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二、H-O模型的假设前提是:,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故又称为2X2X2 模型。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生产函数相同。即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 3、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4、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较低,另一个是劳动力要素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较低。 5、商品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不考虑运输,交易费用等因素。,三、 H-O模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商品的价格差异来自生产成本的差

11、异,成本的差异则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禀赋不同引起的的。 供给充裕的要素价格比较低,供给稀缺的要素价格比较高。各国出口那些大量使用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俄林说:“在每一地区,出口产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比其他地区拥有的比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出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这里假定两国的两种商品的技术系数相同,但日本的劳动价格相对便宜,而美国的资本价格相对便宜。,第二节 列昂惕夫反论及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 一、

12、列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列昂惕夫之谜 1906-) H-O理论提出后,经济学界一直对此深信不疑。1953年,美国的列昂惕夫发表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再考察一文,对H-O模型提出了疑问。 他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40-50年代200种产业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是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他的资料可概括为下表: 每百万美元的美国出口货物和进口替代货物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额:,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有许多种,列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其他国家的3倍,若把美国工人数乘以3,美国就是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 持要素密集度逆转

13、说的人认为,某种产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由于美国劳动力价格昂贵,美国与进口竞争部门会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也有人用需求偏好差异说,解释说因为美国人不喜欢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喜欢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留在了国内而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有人用贸易壁垒和保护来解释;有人用跨国公司产品返销来解释。,二、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把生产要素的概念扩大到人力资本,培训,技术以及信息的获得等方面,认为这些新要素可以形成比较利益,导致贸易的产生。1、人力资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教育,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

14、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影响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2、R&D。研究与开发,又称研发是一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关键因素。研发可以产生新产品,产生新需求,形成新的比较利益。人们通常用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研发的程度。该学说强调科技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3、创新、管理、信息。这些因素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信息的产生和交换,能形成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三、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e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1966年,(美)哈佛大学弗农(Remond Vernon)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发

15、展要受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1、 在弗农之前,美国的波斯纳(Posner M.V.)在1959年提出“技术差距说”,用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来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贸易利益,强调科学技术在形成国际贸易商品比较优势中的决定因素。 “技术差距”,使一部分国家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模仿生产,因而有“仿效差距”。这就存在着贸易机会。,(参见P.351图3.1技术差距论) 说明: To-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及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 To-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 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模仿国消化技术的能力。To-T3为模仿滞后,以后便会低成本生产。T

16、1-T3为两国贸易期间。,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新产品导入期(创始阶段)。技术未定型,厂商垄断技术诀窍,产品的知识技术密集度高。 2、成长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制造,创始国产品受到同类产品激烈竞争,创新国的产品出口开始下降。 3、成熟阶段。产品已标准化。创始国失去技术,价格优势。生产流水线使产品构成要素主要是资本和非技术熟练型劳动。创始国开始进口。,产品周期理论把世界上的贸易国分为三类: 工业高度发达国(创始国)(美国); 一般的工业发达国家(欧、日等); 某些发展中国家。,第三节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1、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制成品占国际贸易的大部分;60%为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知识密集型产品在贸易中比重增加;行业内贸易比重上升。 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原因可能是运费因素,合作或技术因素、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季节性因素等。 3、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是随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花色品种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不同国家互购类似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