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059888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pt(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程标准: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五四风雷(新民主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产阶级政党)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领导民主革命),一、五四风雷(1919年),1.背景,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俄国十月革命,民族矛盾尖锐,指明方向,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根因),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壮大,(阶级),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二十一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

2、。,(根本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在一战期间得到壮大。(经济和阶级基础),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方面有什么变化?,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的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导路”中国通史,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正义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3、么?,因为当时中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富强的国家。,(3)中国的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道理?,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5月4日6月3日,6月3日7月初,北京,上海,青年学生,无产阶级,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罢课,罢课,罢工,罢市,被捕,释放,罢免,拒签,2.爆发与经过,历次革命运动口号之比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太平天国运动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辛亥革命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中

4、国人民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北洋政府被迫于6月28日释放被捕学生,探究一: 如何理解“初步胜利”的含义?,胜利:,释放、罢免、拒签,初步:,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没有改变 中国社会性质。,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关键:工人阶级的力量-无产阶级等上历史舞台,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作用:,影响: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意义,最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探究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最根本的区别是:领导阶级,

5、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三民主义),马列主义,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没解决,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土地,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精神,(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自己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2、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诞生的?,1、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按

6、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历史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毛泽东、董必武、张国焘、李达等13人,名称、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机构,3.成立的意义:,探究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7、,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新型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新的指导思想:,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的奋斗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新的革命前途:,新的革命纲领:,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思考:结合材料,指出中共一大和二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二大为什么修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说明了什么?,材料一: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

8、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纲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打倒列强,除军阀(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因为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是错误的,当时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而不是资产阶级。 说明中共二大对我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材料二: 教材P68页学思之窗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材料一: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20000多名工人举行总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阅读史料:,党内合作,忽视了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为大革命的失败埋下隐患。,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

9、的建立,原因:,必要性: 敌强我弱,必须联合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二七惨案的教训;中共三大决定),可能性: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的帮助,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影响:,促成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独立性; 国民党改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大革命(19241927),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北洋军阀,推翻

10、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北伐战争(19261927),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前形势图,直隶,广东,广西,湖南,安 徽,山东,黑,吉,辽,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湖北,兵力20万,兵力35万,兵力20万,广东,广西,教训:,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中共年幼缺乏经验;,陈独秀在后期的右倾错误放弃领导权;,共产国际错误指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斗争方式,性质,革命武装,群众基础,结果,革命纲领,革命成果,领导力量,时代背景,国民大革命,

11、辛亥革命,项目,异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只依靠革命党,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国民革命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取得了巨大功绩;但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不 同,相同,武装起义,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工农革命和革命战争相结合,依靠革命军个工农力量.,探究五:为什么把这次革命称为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有何异同?,A、1921年底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B、1922年陈

12、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改组国民党会议 C、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及时训练:,D,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下列不能体现其“新”的是,A、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D,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 卖国贼曹、章、陆被撤职 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A、 B、 C、 D、,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有:,C,4、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要成就是:,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B、完成了全国性的统一 C、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