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奠基人和大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059667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奠基人和大臣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唐朝奠基人和大臣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唐朝奠基人和大臣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唐朝奠基人和大臣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唐朝奠基人和大臣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朝奠基人和大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奠基人和大臣(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解课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大唐盛世的 奠基人唐太宗,知识铺垫,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618年,907年,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衰落,兴起,发展,鼎盛,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知识铺垫,一、登基之路玄武门之变,1.唐朝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起来的?2.李世民在建立唐朝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3.李世民是如何取得皇位的?4.唐太

2、宗时开创了什么局面?,一、登基之路玄武门之变,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二、治世之路贞观之治(627年649年),清明,恢复 和发展,团结、 融合,开放、 交流密切,材料,贞观新政,“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君似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友好态度;开放政策;兼收并蓄方针;,民族团结政策:和亲、“天可汗”,存百姓: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完善制度;慎用刑法,仁义为本,二、治世之路贞观之治(627年649年),清明,恢复 和发展,团结、 融合,开放、 交流密切,材料,材料,

3、材料,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贞观新政,材料,梦回唐朝,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贞观之治,三、晚年之路(自主阅读),1.过失,纳谏渐少 滥用民力,2.反省,撰写帝范(P12资料回放),3.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明王夫之,百家争鸣,你同意以上哪位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功?,过?,重点提升,1.唐太宗在中国封建

4、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治世: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关系: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对外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秦始皇与唐太宗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时代:主要 贡献:局限:根源:,战国后期秦朝 封建社会初期,隋末唐初 封建社会盛期,第一次统一中国 建立中

5、央集权制,制度调整善于用人 统治开明贞观之治,暴政,晚年骄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生老病死,不可逆推,一代明君,亦是如此,但他所创造的辉煌功绩,让世人称道,他的开明政策,被人效仿,同学们,请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心情,在他的墓碑上给唐太宗写一段墓志铭,给他进行总体评价,如: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是这样写的,“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著名作家金庸也为自己设计好了一段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自 已 动 手,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广开耳目,

6、求访贤哲”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唐太宗,材料三: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被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苍痍之人,袭亡秦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资治通鉴唐纪,广开言路,虚怀纳谏,魏征,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

7、,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 劲条逢霜摧美质, 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夏人。,选贤任能,知人善任,长 孙 无 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用人不问出身,用人扬长避短,“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用人原则 德才兼备,凌烟阁24功臣图,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魏征、 尉迟敬德 、李孝恭 、高士廉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柴绍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 、李勣 、秦叔宝,

8、材料一: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政要务农,存百姓: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武力征服,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陀、土蕃等; 册封西北各民族 设置机构羁糜府州(厥)、安西都护府(西突厥)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唐律残片,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

9、法, 非朕一人之法。,牛刀小试,一、选择题 1.唐太宗时期,与唐朝形成“翁婿”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和的少数民族是 A.厥 B.西突厥 C.薛延陀 D.吐蕃 2.下列机构中是唐代设立的作为接待各国使者官方机构的是 A.羁縻府州 B.都护府 C.六部 D.鸿胪寺 3下列制度中,在唐太宗时期沿用或完善的有 三省六部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科举制 A. B. C. D. ,D,D,A,4唐朝时期,周边国家中,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高丽 B.百济 C.新罗 D.日本 5唐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原因有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交通比较便利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代对外来文化采

10、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A. B. C. D. 6.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D,C,D,7.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说明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8.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 方向不定的风 北方匈奴人的

11、风俗习惯 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融合的风气,B,C,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贞观政要 务农 材料二(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教诫太子诸王 材料三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12、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论政体 材料四 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贞观政要 论贪鄙 材料五“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李贽史纲评要,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政策或思想?国君要“简静”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君舟民水,要重视人民的作用;善于纳谏 (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原因: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3)材料五阐述了什么看法?你如何

13、看待这一说法?材料五认为魏征善谏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它揭示了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里,君主的意志往往起了决定作用。,一、登基之路玄武门之变,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 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 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 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1-2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3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

14、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4-5 葬礼从简。6 同年入凌烟阁。7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感谢观看,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15、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