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052050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文言实词虚词总说(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 解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对 策,注意积累学会推断,方法一:迁移联想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译文: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比喻细小的东西,方法,例题,、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2、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友好、与 交好。,例题,方法,3.( 27页)比降北之罪,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西汉 贾谊过秦论,败走,方法二: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作使动。,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 。,宾语,宾语,例题,方法,、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短褐:得到粗布短衣遮体,糟糠:得到糟糠之

3、食果腹,译文: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不得:能愿动词,其后必须要有实义动词,例题,方法,、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宾语,赞美,赞赏,例题,方法,方法三:据形索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 犭、鸟、虫

4、”等与动物类有关; “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籴di:买米。 粜tiao:卖米。,译文: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例题,方法,、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治理。,例题,方法,方法四:对应互释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译文:忠诚的人不

5、一定被任用, 贤能的人不一定得到职位。,以:被任用。,例题,方法,方法五:成语印证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译文: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起来还是不错的,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为什么?”,体:实践,例题,方法,2、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不屈不挠:屈服。,例题,方法,3、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大快朵颐:脸颊,译文:张诚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他也

6、不休息。,例题,方法,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实战演练,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穷:学尽 尽:学完,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认错,道歉廉蔺,联系文言知识:反通“返”,联想推断,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

7、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说文解字:“行,道也。” 衢,四通八达的大路,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并列,近义,声:歌声 响:声响,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

8、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联想: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阻止,阻遏,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唱歌,译文: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实词的解读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科学的推断,通过文言文的读记形成大语感,加上通晓文言文特有的背景信息(如古文化常识等),如果再加上有训练有素的“猜读”能力,辅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将不再是“雾里看花”。,小结,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你知道专升本最

9、常考的文言虚词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记住吧,总共才个,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与 之,一、看具体语境,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

10、“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二、看对应位置,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

11、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三、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表判断语气,疑问语气,表感

12、叹语气,下面“也”字的用法:,四、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

13、思。,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C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相同 D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不同,B,“因”“乃”:“于是” “止”“仅”:“只”,五、看代入检验,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