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304655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国学的当代意义中国文明网 2009-02-20 来源: 河北日报【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学习国学、普及传统文化,正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各地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国学热”,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

2、伟大复兴,又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谓国学?何谓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世纪初起就一直争论不休。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例如,周礼春官乐师里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小子舞”的记载。唐大诏令集所载令蕃客国子监观礼教敕中也有“夫国学者,立教之本”。这类记载在古代典籍中并非罕见。但这里的“国学”一词,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与近代以来所谓国学的含义相去甚远。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大规模涌入中国,开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固有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有识之士重新检讨自己的传统,这才有“国学”概念的提出。所以说,国学是对西学而言的。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学术迎接现代化、适应现代化的一种回应。1902

3、 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拟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 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阐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在此期间,梁启超撰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 120 页)这里,他将国学与外学、新学相对应而非对立。1906 年,章太炎在日本鼓吹反满革命,同时提倡研究国学。1922 年,他在上海讲授“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后又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

4、部分。1923 年,胡适在为北京大学出版的国学季刊所撰写的发刊宣言里,对国学做了系统的阐述,直接把国学解释为国故学。他说:“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简称为国学。”同时他还提出了“整理国故”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抗战期间,马一浮先生在江西泰和讲授国学,先提出,“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后又觉着这个定义有失宽泛笼统,又提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第 11 页)六艺亦称六经,就是孔子删定的六门学问,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实际上只是把儒家的经典列入了国学范围。 从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期以来,

5、学术界所讲国学虽有歧义,但都指向我国传统文化,只是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多数学者对国学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故有的学术,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干,包括儒、道、佛及各家学派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学问。季羡林先生说得更简明:“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季羡林说国学第 1 页)国学不是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特定对象的具体学科,而是一个涵容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和思想的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的传统学科体系。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外延、内涵二者大小关系是成反比例的。既然国学的外延这样宽泛,那么它的内涵也就不会很大,而是

6、抽象到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归结为一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哲学理念。究竟国学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什么?前人做了种种探索。有人主张用梁启超先生为清华大学校训的题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可谓一家之言。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外延、内涵二者大小关系则是成正比例的。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其实不只整个国学是座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别都是座山,里边蕴含着丰厚宝藏,等待我们去开掘。国学 30 年:从凋敝禁锢走向开放复兴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从国内的大学里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频频举办,国学领域学者屡屡登上各类媒体,

7、到国门之外的汉服热、汉语热、中国传统文化热等等所有这些都和改革开放前国学研究领域的凋敝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 30 年大潮,不仅仅为国学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国学热”,正是我国改革开放 3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日益强大的必然结果,是我国重视文化软实力发展建设的必然结果。 国学 30 年:从凋敝禁锢走向开放复兴中国文明网 2009-02-15 来源: 新华网【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从国内的大学里开 办国学院,国学讲座频频举办,国学领域学者屡屡登上各 类媒体,到国 门之外的汉服热、

8、汉语热、中国传统文化热等等所有这些都和改革开放前国学研究领域的凋敝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 30 年大潮,不仅仅为国学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国学热”,正是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日益 强大的必然结果,是我国重视文化软实力发展建设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回顾国学从改革开放前的一片冷清到今天的 发展历程,就是希望以此促使人们思考国学研究和我国经济建设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通 过梳理 30 年来国学的 发展脉络,更好地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 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编 者近年来

9、,“国学热”成为了一个难以忽视的文化现象,各类媒体上涉及国学的栏目屡见不鲜,众多高校开设国学类专业或相关课程,国学研究机构纷纷组建,书店中国学类书籍持续热卖,古典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一些重要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切都在说明,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更关键的是,国学已渗透到学术研究与生活当中,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深层价值观中。民族文化是国家自立之根基,随着今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增强,重拾经典、振兴国学,已经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讲述了国学在改革开放前后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程,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取得的成

10、就,并对国学的未来发展表达了由衷的期望。“厚今薄古”:让国学几乎销声匿迹记者: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所升温,出现了“国学热”。请您首先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前,国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袁济喜:中国的国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建国以后,一方面我们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进行了新的研究,在教学上也加入了古典文化的内容,做了很多古典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过多地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干扰,由于“厚今薄古”指导思想的偏颇,“五四”的“全盘西化”的思路又重新被引申到了相反方向的极致,国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与阐释中国传统学术的学问,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而是几乎销声匿迹。当时,我们一度在观念

11、上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是有所偏执的,出现了一些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批判的不良事件。比如批判海瑞罢官、评水浒传等等,都是在将思想文化问题政治化,用“道统”约束“文统”,以简单的行政干预来代替学术和文艺争鸣。这些客观上对国学、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伤害。国学在“文革”中更是受到整体的打压,传统文化和国学一概被纳入到“封资修”的范畴,要“全面扫除”。“文革”造成了。所谓“文化革命”就是革传统文化的命、革人类先进文化的命,同时把传统文化中一些非常不好的东西,像文化愚昧主义等都加以复活。传统文化中一些人道的、先进的、开放的精神都被取缔了。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学才获得了复兴的条件。记者:当时人们是怎样认识

12、“国学”的呢?有“国学”这个提法吗?袁济喜:那时根本不让提。年院系调整,没有国学院、国学系,都是按西学的学科分类。西学一统天下,而国学一直受到整体的打压,根本不可能存在。近代的国学大师都被认为是封建遗老遗少,被列为重点批判的对象,像王国维被认为“复古”,陈寅恪被当成“遗老”,梁启超被当成是“保皇派”等等。从学科内容来说国学是被肢解了,被划分为西学的各个学科。 记者:这时候的国学研究是一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面貌吗?袁济喜:新中国建国后,无论是在文化的建设还是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都比旧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一直抱着“厚今薄古”的态度,因而传统文化无论是在价值评估,还

13、是在传播方式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处于困境之中。我们在文化观上的认识偏差,是造成其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人们往往忽视了其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的一面,忽略了其超越性、共时性的一面。在剧烈变动的年代,有些人对文化上的问题采取了以政治定夺的手段。那些标榜“反传统”的认识实际都未能跳出“伦理政治”一体化的模式。由于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与支配,一方面对传统文化采取实用功利的评价,另一方面往往在“厚今薄古”观念的指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切断。但是,用“万马齐喑”来概括也是不准确的。解放之后,我们对传统文化还是做了很多具体的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比如当时成立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委员会,即便是

14、在“文革”当中,还有由顾颉刚主持的二十四史标点本的工作。这个工作是很了不起的,今天也很难达到或超过这样的水平。这些都调动了当时能够利用的最好的专家,投入的力气比现在要大。另外,还用推陈出新的思路,对有些传统戏剧进行了改造。有些改造是必要的,而且确实是可取的。因为旧时戏剧为了生存,难免有些低俗的内容。把这些低级庸俗的、无聊的东西带到新社会也不适合。所以我认为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解放之后的高校,如北大、复旦、人大等,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古典文化的专家。但是,由于“厚今薄古”根本理念的偏执,浅陋的实用主义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理念都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受到教条主义的影

15、响,都是封闭性的。所以看待传统文化时,必然会有一些偏颇。国学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部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传统文化包括国学在内,不能不受到严重的打压,无法生存。“文革”期间,国学受到摧残,一方面导致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毒草;但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禁书年代读禁书。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当时是绝对的禁书。但依赖于解放前的古书和解放后出版的一些标点本,传统文化还是在生存着,在被人们偷偷地读。历史上的禁书、焚书,都不可能毁灭传统文化。相反,越是这样,倒越是促使人们有了读这些书的兴趣。我在“文革”时看了唐诗三百首,看了

16、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有些古典小说中蕴含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文革”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级大学生,都在“文革”期间以各种渠道偷偷地读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所以高考恢复后立刻能吸引那么多的人才。 思想解放:造就国学复兴记者:改革开放 30 年,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了哪些转变,取得了哪些成就? 袁济喜: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人民大学的,那是年。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来成长的。从我个人搞的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来说,最早感受到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国学态度的改变。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古典文学领域当中,最早成立了中国古代文论协会,成立了文心雕龙协会;重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藏进行了清理;重新印行了很多“文革”前出版、“文革”期间被查禁的著作,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丛刊等等;出版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