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030399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技术要点工作要求讲座(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 技术要点工作要求,主要内容 一、工作背景与目的意义 二、工作目标任务 三、监测原则 四、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法 五、监测成果要求 六、工作组织 七、工作及时间安排 八、保障措施 九、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十二)建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机制。 运用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技术方法和成果,科学分层抽样布点,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定位、定量监测。当前,要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的基础上,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省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为重点,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力争“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全国监测网络体系。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一、工作背景与目的意义,1

2、.工作背景 指导思想:着力加强国土资源综合调查监测 基本原则:1.建立国土资源基础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全面增强基础地质、土地质量、矿产资源潜力数据的获取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2.建立数量、质量、生态和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体系。,一、工作背景与目的意义,一、工作背景与目的意义,(二)年度更新评价与监测评价。为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动态变化,除了对耕地质量等别突变区域开展更新评价外,每年还要对大量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进行抽样监测评价。,一、工作背景与目的意义,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技术承担单位,根据国家确定的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研究本省(区、市

3、)范围内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区域划分,探索监测评价的指标、方法、程序等,并选择1-2个县(市)进行试点,形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试点研究报告。,一、工作背景与目的意义,工作目的和意义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管理。在耕地数量管理方面,从土地资源详查、变更调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已经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我省已完成了耕地地力调查、农用地(耕地)分等、农业地质背景值调查和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耕地质量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深化耕地质量管理工作,需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耕地质量监测是需要从监测样点布设、监测指标选取、指标信

4、息采集、监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借鉴国内外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在分析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拟通过对耕地质量监测指标选取、指标监测周期确定,建立四川省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进而对省域内耕地质量等级进行全面监测。通过实施试点县的耕地质量等别抽样监测评价,研究耕地质量监测技术与方法,并根据监测评价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更新后的县级和省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更新并形成年度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提供科学依据。,二、工作目标任务,工作目标 以四川省五个典型地貌区5个试点县标准样地作为每年固定监测样点,按照科学抽样布点的要求,再选取若干随机监测样

5、点,覆盖四川省耕地3-13等别,每个样点3次重复,调查监测样点基础资料,分析测定有关指标,测算监测样点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全面评价四川省耕地质量年度变更情况,提交四川省耕地质量年度监测报告(含图件和数据库)。,二、工作目标任务,工作任务:以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在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开展年度监测评价试点工作。为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等别动态变化,根据四川省五大地貌区主导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进一步完善监测区域划分、监测点监测指标、监测周期,探索年度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的指标、方法、程序、成果质量要求,形成四川省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监测研究报告。,二、工作目标任务,工作对象:耕地质量等别

6、渐变区域的耕地,可理解为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影响,等别及产能相对稳定或缓慢变化的耕地。发生占、毁、调、退和土地整治的耕地,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中考虑。,数量变化型,质量突变型,类型划分,质量缓变型,评价因面积数量的消长、数量结构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因项目实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为更新农用地分等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参数服务。,耕地现状变化(占、毁、调、退、补)带来的耕地质量变化。,区域积温、水资源状况变化导致的标准耕地制度、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范围,评价目的,耕地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带来的耕地质量变化。,

7、三、监测原则,分级监测原则:省、县级分级负责监测区(类型)划分、监测样点布设、监测指标的设置、数据采集、监测成果的分析与汇总等。国家负责汇总、论证,为更新农用地分等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参数服务,并应用到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修订工作中。 抽样监测原则:质量缓变型,以基于监测样点的抽样监测为主,以点推面。 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则:监测控制区内部的主要因素具有相似性,不同的监测控制区之间具有差异性。 空间连续性原则:在监测控制区划分中,尽可能保证监测控制区的空间连续性,对于孤立、零散分布的控制区划分单元,可以与邻近划分单元合并,避免监测控制区在空间上过于分散。,四、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法,划分监测区或类型 试点

8、县选择 技术路线,监测的分区分类问题分区:地形地貌差异不大分类:依据主导因素,进行分类不同区域二者要有效衔接实现以点代面或代类,前提是质量水平相当,变化的趋势(质量主导因素)一致。,(一)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分区或分类,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类型划分结合农业气象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和农业调查等资料,将区域内现状耕地,结合耕地质量等别,按照耕地质量等别变化主导因素,将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质量可能发生变化的类型划分出来。具体可以划分为干旱型、渍涝型、瘠薄型、肥力提升型、水土流失型、污染型等,各省根据省内情况可以增加类型。,(一)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分区或分类,(二)试点县选择,根据四川省标准制度分

9、区以及四川省省气候地形等实际情况,按照一年两熟区、一年一熟区等不同分布,选取邛崃市、射洪县、苍溪县、米易县、馬爾康县等5个县(市)分别代表不同地貌区典型耕作制度区,作为四川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试点县。5个试点县(市)分别分布于成都平原、川中丘陵、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河谷、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基本能够反映四川省作物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情况。,(三)技术路线,以五个典型地貌区主要耕地等级分布区域标准样地作为长期监测点,再按照科学抽样布点的要求,选取随机监测样点,覆盖四川省耕地利用等3-13等,每个耕地质量监测样点重复3次,对所有监测样点进行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的监测评价。,监测样点:具有确定等别和确定

10、等别变化主导因素的耕地分等单元,是每个耕地质量等别类型的典型性代表,面积一般应在0.3公顷-10公顷之间。 通过等别监测样点实现以点带面的目的。 每个耕地质量等别变化主导类型,选择在空间上有代表性监测样点,监测样点的数量与该主导类型分布的范围大小和空间分布的复杂程度决定,原则上控制在1-5个。要建立监测样点数据库,确定每个监测样点代表的耕地面积。,1.监测样点布设,1.监测样点布设,将五个典型地貌区主要耕地等级分布区域确定为标准样地,主要涉及耕地利用等面积最大的是8-10等,将8-10等全部作为长期监测样点每年监测,每个县5个样点;川西南山地区的米易县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馬爾康县作为四川省耕地

11、利用等较高和较低等分布,分别选择5等、6等和13等作为固定监测样点,其余的3-4等、7等、11-13等主要作为随机样点和补充样点,在试点县或邻近试点县范围内随机选择3个样点,达到满足统计要求。,1.监测样点布设,按照监测样点要分等布设,在质量主导因素不同的等别上分别布设监测样点,同时兼顾空间代表性的原则,每年再选取部分随机监测样点。 划定监测控制区,在县域范围内,将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收益水平具有一致性的区域(因素指标区、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相同),划分为一个监测控制区。同一监测指标区内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各项指标参数都相同。 划分监测样区,监测控制区

12、内具有相同等别类型(等别相同、地类相同)且集中连片的耕地。 布设监测样点,在每一个监测样区根据其面积的大小选择监测样点。考虑到监测样点的稳定性,应优先选择永久性基本农田或永久性耕地;同时也应考虑年度的新增耕地和重大工程改造过的耕地。根据各试点县因素指标区和等别分布情况,其中长期监测点30个样点,随机监测点63个,根据情况考虑在邻近试点县范围内设置少量补充监测点,补充监测点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补充监测样点的县份暂时不确定,可随时更换,也可结合耕地等级年度更新进行),共计选择监测样点113个(表1)。,等别变化主导因素:决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别发生变化的,起主要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分等因素。 同时包括

13、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作物播种收获日期、灌溉保证率等待变化,并对其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做出定量评价,为修改和完善耕地质量等别规程提供参数基础。,2.监测指标设置,(1)自然因素指标的选取,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植被等因素,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地质、植被等因素在自然状况下长期稳定不变,因此表征这些因素的指标不作为监测指标,只作为耕地监测的背景指标等级在册,监测指标的选取主要考虑土壤因素。 表征土壤因素的指标选取应首先继承农用地分等指标,具体根据各县选取的监测样点所在因素指标区的分等因素来确定。同时也应考虑影响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的土壤养分指标,具体指标可参照试点县耕地地

14、力评价资料和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中有关指标,其中土壤养分包括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理化性质涉及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和pH值,立地条件涉及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剖面构型、土层厚度、耕层厚度、砾石含量、地面坡度、地块平整度;农田基础设施涉及交通条件、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点位条件涉及采样点坐标、海拔高度、土地类型、年均温、年降水量等。,(2)社会经济因素指标的选取,影响耕地质量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区位条件、耕地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状况以及投入管理水平。 区位条件:地块距区域经济中心的距离、地块距所属村居民点的距离、距地块最近的道路级别; 耕地基础设施条件: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灌溉水源; 物质投入

15、: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等; 活劳动投入:各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 技术投入:作物品种(指定作物)、机械化程度。,(3)其他监测指标的选取,地形坡度和地表岩石露头度,针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应选作监测指标; 产出:平均单产(指定作物)、市场价格。(理论、可实现、实际产量)。 耕地投入和产出指标可依据监测点所在县近三年统计年鉴和所在村近三年农业统计年报表和农村经济统计年报表和农户地块现场调查表。,3.确定指标监测周期,对于没有经过土地整治工程等重大人为干扰的存量耕地,指标的监测周期依据指标的稳定性确定。对于耕地环境健康指标,

16、由于关系人类的健康,因此不论其是否为稳定性指标,其监测周期都定为1年。对于进行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工程改造过的耕地,由于其引起耕地质量变化的各类指标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突变,因此进行1年一次的定期监测。另外,因不可预见的自然、人为破坏等引起质量突变的耕地,其监测指标不定监测周期,在灾害和破坏发生时及时监测(表2)。,4.建立监测样点数据库,在县级1:1万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中提取监测样点所有属性,建立监测样点数据库,用于记录每年的监测评价数据。,5.开展年度监测评价工作,(1)样点耕地质量等别监测通过野外调查对监测样点的监测,获得各样点的监测指标值,进行样点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并与上一年度监测评价结果对比,如有变化的,要进一步完善更新评价后的县级1:1万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同时结合更新评价结果,分析县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 (2)区域耕地产能监测根据县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按照耕地产能测算方法,测算县域耕地产能及其变化。 监测样点土壤野外调查记录表见表3。,6.汇总分析形成监测试点评价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