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027409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1 概述,1.2 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1.2.1 大地构造,1.2.2 自然环境,1.3 中国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分带的规律性,1.3.1 中国大地构造环境,1.3.2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1.4 中国工程地质条件的组合类型,1.5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1 概述,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定组合规律及空间分布规律是长期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形成的。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有区域性规律,对应的,地质历史发展演化产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空间分布也有其区域规律性。例如:,高山峡谷:地质结构:复杂;多(活)断层;河谷深切,沟谷发育,地势耸高、

2、斜坡陡峭。地下水:常为埋藏较深的基岩裂隙水、富水程度较低,但地下水交替强烈,水质多为低矿化度的淡水,如遇有可溶性碳酸盐岩或大的断层破碎带,则往往为强富水带。工程地质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广泛发育,且规模往往很大。天然建筑材料:石料、粗骨料丰富,细骨料、土料贫乏。,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冲积平原:地质结构及岩性:距地表一定深度内广泛分布的是由各种砾、砂、粘性土互层组成的松软土体,强度低,易于变形。地质结构简单,主要形成各类土层的组合关系。地表开阔、平坦,往往有各种型式河流阶地或埋藏古河床。地下水:多为埋藏浅的孔隙潜水或层间水,粗砂、砾石层中客(贮存)水,且水质良好可作为良好的供水水源

3、,过量抽取会产生地面沉降。工程地质问题:除阶地斜坡有小型滑坡发育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外生地质灾害不发育,如有埋藏型碳酸盐岩,可伴有地面塌陷;若有隐伏活动断裂,则伴有地震。天然建筑材料:土料及细骨料丰富;粗骨料贫乏、缺乏石料。,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2 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是伴随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内、外动力联合作用下,年轻隆起的高原边缘或近代褶皱山系,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而形成高山峡谷;在山间断陷,由于河流或湖泊的沉积作用而形成山间盆地

4、;在近期只有轻微隆起的古老褶皱山系或稳定地台,由于河流的剥蚀、夷平和沉积作用而形成准平原及冲击平原;在河口地带,则由于下陷和迅速沉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在滨岸地带,则由于海陆交互沉积作用而形成滨海平原。它们各有其特有的工程地质条件组合,其空间分布也各具规律性。大地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有不同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强度,1.2.1 大地构造,最微弱的是固化最早的陆核或地盾刚性地块。其次是地台或地块,因为它们固化于前寒武纪,刚性强,内动力地质作用较弱。不同时期的褶皱山系形成于古生代到新生代初期,褶皱凿山时代越新,固化愈弱,

5、其内动力地质作用愈强。最强的是大陆边缘,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峡谷。在活动大陆边缘,由于洋壳向陆壳的俯冲,挤压褶皱、逆冲断层、岩浆作用和地震作用都最为强烈。,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2)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控制作用,年轻褶皱山系的强烈的隆起,必然使得在这一山系带以强烈剥蚀作用为主,隆起愈强,剥蚀愈强。如有地表水系,河流必然深切侵蚀。在裂谷或断陷盆地地带,外动力地质作用必然以堆积作用为主,下陷愈深,堆积作用愈强,所形成的堆积体愈厚。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剥蚀环境中,由于较长时间的大陆剥蚀,地台上的盖层被剥蚀净尽,古老的变质岩系出露地表;又如较老的褶皱山系,长期的剥蚀作

6、用也可使褶皱造山同期侵入的岩浆岩系出露地表。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沉积环境中,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一定的沉积岩石共生组合体。如在稳定地台区内的内陆开阔盆地,可形成河湖相砂泥质沉积层。,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3)构造运动使大陆地壳在地表分布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如:在古陆核周边形成稳定地台;各大陆地台及相邻地块产生大规模水平位移或旋转;联合古陆中的部分超级大陆又相互离散,使大西洋、印度洋开启,出现全球性的洋盆张裂体系;太平洋盆周缘则发生普遍的洋壳向陆壳下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孤、盆、海沟体系。历史上不断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最终塑造了现代全球性大陆格局,即全球性的洋底张裂体系和古地中海-环太平洋

7、挤压山系 。这一演化历史确定了稳定地台和各时期褶皱山系在地表的分布,也确定了现代张裂体系和挤压造山带在地表的分布。,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4)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有着不同的构造型式,褶皱山系因受强烈的水平挤压而形成紧闭的线性褶皱系或推覆逆掩断裂体系;在裂谷带,由于引张的地应力而形成一列列伸展构造体系;稳定地台上的沉积盖层则往往只有十分微弱的构造变形,形成不连续的宽缓褶皱,如穹窿、短轴背向斜等。,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5)大地构造环境决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场,地处欧亚大陆东段的中国及相邻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就是典型实例。欧亚大陆东端岩石圈南部收到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碰撞挤压,大陆东部边

8、缘的北部又受到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的俯冲挤压,大陆边缘南部则收到菲律宾海板块由南东东向北西西的俯冲挤压。因而在这一广大地区内,总体上是最大主压应力轴近于水平,并由西部内陆中心向沿海呈放射状分布;最小主应力也近于水平,并沿向出的弧形呈环装分布,在华北一带为张应力,我国东部大陆的中间主应力则以垂直为主。,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6)现代构造应力场决定了现代构造的活动性,印度板块的强烈推挤使大陆内部块体产生向北逐渐减弱的块体运动,同时也决定了块体边界的相对运动的形式和强度。大陆西部块体边界多为近东西向,在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作用下,多产生逆冲断裂活动。而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间主应力轴近于垂

9、直,最大、最小主应力轴近于水平,故多以走滑型断裂活动为主。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便是这种断裂活动的典型代表。,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2.2 自然环境,地球表层,太阳辐射能产生的大气环流(风)、水循环和萌生的生物作用于岩石圈表层岩石而产生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一系列外动力地质作用。这些作用既形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又不断改造它,外动力地质作用特性和强度必然受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地带或区域性分异:由于太阳能分不均所造成的气候纬度地带性分异;由于海陆分布使湿度分布不均造成的干湿度地带分异;由于地势起伏和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空间分布不均

10、所造成的地形地貌区域分异。在以上各异的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组合。,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气候分带太阳能的分布不均造成了气温、气压、风向、湿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湿带到寒带的气候纬度分带。气候纬度分带导致了各带岩石风化作用的差异性。热带特别是湿润热带,化学风化强烈;寒带则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壳变薄。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其随气候分带而变化,在热带以致温带,主要是水体;在极地主要是冰雪。地质现象:在寒温带冬季气温普遍低于0的地区,出现了季节冻结及与此相伴的冻胀、融陷;而在寒带则出现了多年冻结带及与之相伴的冰锥、冰丘、热融滑坡

11、等地质现象。,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2)干湿度地带分异海陆分布是地球内部能造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差异。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中,由陆地边缘向内陆中心,海洋提供的湿度逐渐减少,降水量因而随之减少,蒸发量则逐渐郑大,于是气候: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植被和岩石风化作用也有相应的变化,也引起外动力地质营力的变化:海岸带,营力为波浪和潮汐;湿润、半湿润带,营力是地表流水;半干旱、干旱带,营力主要是风。不同的外营力形成各自不同的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及相应的不同的堆积物。由湿润干旱带,水文地质条件如潜水的埋深、富水性、水的矿化度等都产生一系列变化,物理地质现象的突出变化是干旱区出现了特有的流动沙丘。,

12、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3)地貌区域性变化内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区域性分异,在内、外营力作用下,产生地貌的区域性分异,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地壳和地球表面地貌为地表综合体提供了基本格局,控制着水圈和大气圈对地表的作用。气候的垂直分带气温随山体或高原的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由山底到山顶出现气候分带,高差几千米之内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变化,气候的垂直分带明显。气候的垂直变化引起植被、土壤、水文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则是外营力的变化,即由流水转变为冰雪,地貌形态,岩石风化作用、成壤作用、材料以及表层沉积物和物理地质现象都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

13、地貌的区域性变化所确定的地面状态,对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加剧地面水热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气候类型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地貌的区域性变化对地表水循环起着控制作用,对地表水系的形成和分布,河流水系的流向有决定作用。地势的起伏不仅决定河流水系的流向和长短,也决定这些水系的侵蚀区、搬运区、沉积区的分布:河源及上游为侵蚀区,多成高山峡谷地貌并伴有粗碎屑沉积物;中游多为低山、丘陵宽谷地形、且多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并发育不同厚度具有二元结构的冲积物;下游或出山口进入平原,往往形成河口冲积扇平原及开阔的冲积平原,形成巨厚的细碎屑冲基层。,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3 中国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分带的规律性

14、,西部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青藏高原,厚达6070km,仅在柴达木盆地减薄至50km。由东向西逐渐变薄。东部沿海平原3035km。中间的广大地区是4050km。 地壳厚度陡变带:青藏高原之南的喜马拉雅陡变带,北昆仑-祁连陡变带、东贺兰-龙门陡变带;中间带的兴安-太行-武陵陡变带;东南沿海和台湾存在2个规模较小的陡变带;西北地区阿尔泰、天山地壳厚度陡变带。上述8个陡变带为大的块体的结合部,与地表的高大山系向对应。,1.3.1 中国大地构造环境,1)地壳厚度,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2)稳定台块与褶皱造山带的基本轮廓,地台:华北、扬子、塔里木最大的三块地台;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地台的一部分;南海

15、的南海地台。,褶皱区:准格尔-兴安褶皱区(蒙古褶皱带的一部分);秦祁-昆仑褶皱区;青藏-滇西褶皱区;喜马拉雅褶皱系;,陆地增生褶皱系:东北的乌苏里-锡霍特褶皱带、华南褶皱系、台湾褶皱系。,3)新构造活动带(自学),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1.3.2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1)地貌轮廓基本特征,地貌总轮廓西高东低,以青藏高原最高,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三个阶梯),2)气候分区及其形成因素,按温度,由南到北: 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带 按水分,由南到北: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辽阔的领土(漠河-曾母暗沙,纬度跨度49),海陆位置(欧亚板块、太平洋、印度洋),复杂的地形(地貌的三级

16、),造就了气候多样性。,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3)地壳表层沉积物,与地貌和气候环境分区相对应,地壳表层第四纪沉积也有如下自北向南的规律变化: 沙漠黄土膨胀土红土淤泥质软土(东南沿海),沙漠 南北宽600km,东西长4000km的弧形带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土地上,面积约71104km2。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最大,连同戈壁,总面积达128104km2。厚度一般可达200400m,最厚达1800m(乌兰布和沙漠)。,黄土 分布于沙漠外缘,西起昆仑山,东南到淮阳、秦岭山地,总体呈带状展布。大致分3段:青海湖和青鞘岭以西(西段);大兴安岭和太行山以东(东段);两者之间的黄河中游地区(中断),该段黄土最为集中,面积约30104km2,平均海拔1000m,覆盖厚度约100200m。,第一章 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膨胀土 主要分布于中南各省,如湖北、四川、云贵、广西、陕南、安徽等处。基性火山岩、中酸性火山岩、泥岩、粘土岩及页岩的风华产物,残积、坡积成因,多形成湿润的暖温带及亚热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