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007620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定风波》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文本及注解。,“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目标1、联系背景,理解卜算子中苏轼的“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2、感悟定风波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通过联系比较,探讨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以此了解苏词豪放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的渊源,苏轼谪居黄州,俸禄很少,而家里供养的人口又多 ,生计难以维持。 这时,苏轼的老朋友马正卿专程从扬州来看望苏轼,目睹“先生穷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难过,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黄州太守徐君猷yu,求他将临臬ni亭下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拨给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徐太守欣然应允,苏轼十分感激

2、。苏轼对于垦植这片土地很高兴,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更因其在黄州城东,是一块坡地,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植树种花的忠州“东坡”相似。白居易是苏轼敬慕的人,于是他效法白居易,将其地称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东坡上筑室,取名为“雪堂”,并亲自写了“东坡雪堂”的匾额。宋人洪迈在容斋三笔,东坡慕乐天中说:“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

3、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苏轼在黄州一共生活了5年。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蓝色字词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时见幽人独往来: 有恨无人省:,隐居之人,幽居、幽囚之人。,理解。,寄居。,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

4、,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词?明确:咏物词2、所咏的对象是?明确:孤鸿3、此外词中还写了什么对象?明确:幽人(词人自己),精读文本,品味鉴赏,1、上片开头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2.上片后两句写了什么对象?有何特点?第三句的对象是“幽人”,第四句的对象是“鸿”。特点分别是“独”、“孤”,即都是“孤独”的。 3.一二两句和三四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4.下片主要写了什

5、么对象的什么事情?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合作探究背景链接 请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孤鸿与苏轼有哪些共同之处? (请从处境、心理、志趣三方面来说一说)孤鸿 (幽人)苏轼 处境: 心理: 志趣:,缺月疏桐,寂寞沙洲,被贬黄州,飘零失所,惊起回头,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孤独无奈,不栖寒枝,寂寞沙洲,洁身自好,坚持操守,苏东坡在黄州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6、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苦清高 失意自伤,定风波,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蓝色字词 何妨吟啸且徐行: 料峭春风吹酒醒: 向来: 萧洒处:,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刚才。,遇雨的地方。,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3月7日,苏轼外出经过沙湖道时遇雨。,1082年(元丰五年),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1082年3月7日,沙湖道中,

7、地点:,人物:,同行 余,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感觉:,狼狈 不觉,精读文本:读上片,看雨中苏轼,1、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说“余独不觉”,那么苏轼在雨中是怎样的表现?内心的感觉如何?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竹杖芒鞋、徐行 (2)轻:轻松任:无所畏惧、顺其自然,1、风雨过后,苏轼又有怎样的感怀呢?(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说一说)风雨、晴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以洒脱而旷达的心态去面对。,合作探究:读下片,识雨后东坡,象征,政治风雨阴晴、人生风雨阴晴,人生的顺境、逆境,这首词与定风波写于同一年。,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8、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温 故 知 新,温故知新,窥察心境借咏史表达_又联系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_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赞美、仰慕先贤,写景壮美不失为人生积极追求的表现。,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温故知新,窥察心境,1082年七月既望,写下散文:赤壁赋 此赋记叙了苏轼与朋友_,通过_的形式,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_,到怀古伤

9、今的_,再到_。,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主客问答,舒畅,悲伤,精神解脱的旷达,拓展迁移,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孤苦清高 失意自伤,壮志难酬 积极追求,笑看风雨 超然旷达,浣溪沙游蕲(q)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此词写于1083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解释: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热爱生活、积极乐观

10、的情感。,拓展迁移,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孤苦清高 失意自伤,功业无成 超脱旷达,笑看风雨 超然旷达,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苏东坡突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

11、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返回,温故知新,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

12、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返回,温故知新,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肴(yo)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返回,温故知新,背景链接,“乌台诗案”:苏轼看到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囚捕至京,系狱130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22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苏轼1080年(元丰三年)2月被贬到黄州,1084年(元丰七年)6月移汝州,在黄州共计五年。1080年,苏轼初贬黄州曾寓居定慧院。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