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2999240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6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课件:秦汉单元复习(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单元复习,秦 汉 史,秦汉史单元的基本线索: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对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汉武帝实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积极经营边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东汉前期,国力强盛,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黑暗,东汉王朝衰亡。,西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频繁;丝绸之路

2、的开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有杰出成就,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2、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历史事件与时代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几方面去分析,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秦朝开创,两汉发展的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经济上:两汉时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重要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得以打通,与亚欧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化上:文化昌

3、盛,气势恢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统治:,秦朝的统一 (统一的条件、疆域和历史意义) 秦朝 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秦朝的灭亡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西汉兴盛的原因 (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 文景之治西汉兴盛的表现 汉武帝大一统西汉的衰落 王莽改制东汉统治的巩固 光武中兴 东汉 东汉统治的特点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专权东汉统治的瓦解 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混战,经济状况,一、秦汉时期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 2、休养生息 3、编户齐民,特点:轻徭薄赋慎刑,西汉行政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础,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财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封建义务包

4、括:田租、人口税、更赋和 其它杂税、徭役、兵役),二、封建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城市的发展,三、经济发展原因,秦汉民族关系,秦汉与匈奴的和战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两汉与西南夷秦汉与百越,秦: 派蒙恬击匈奴夺得河套修万里长城 西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元帝时,昭君和亲 东汉:窦固, 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威胁,西汉: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并任西域都护,西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东汉: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秦:开灵渠统一岭南 西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九郡,秦汉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

5、系与越南的关系与安息大秦的往来丝绸之路,秦汉之际,燕赵齐人去朝鲜 两汉时,三韩派人会见武帝和光武帝 中朝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国“使译通于汉” 光武帝授倭奴国使者“汉倭奴国王”金印,两汉时,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推广越南,安息经丝绸之路转手贸易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载166年安敦遣使来华,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养蚕,造纸术传欧;两汉佛教传入 汉武帝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中外交通,秦汉文化,汉武帝时“太初历” 前28年关于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解释,发明地动仪,中国第一部完整历书 世界最早 比欧洲早1700年,东汉,东汉张仲景 东汉华佗”麻沸散”

6、,四诊法,西汉麻絮纸 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天神感应- 东汉唯物主义思想王充,西汉末年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西域求法 东汉道教兴起,经典,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气势恢弘,纵观秦汉文化的辉煌成就,秦汉文化有什么特点?秦汉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全国大统一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如何认识秦王朝的历史地位?,汉武帝为实现并巩固封建大一统采取哪些措施?产生什么效果?,“汉承秦制”而又有所损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怎样正确看待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秦汉民族关系

7、以中原向四方多向发展为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3、对民族间战争认识及判断方法民族间战争只有进步性和反动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判断方法: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处理民族关系原则应从维护民族团结,安定边疆,增进友好往来,利于国家统一的原则出发。,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匈奴、乌桓、鲜卑,越族,西域各族,夫余,西南夷,思考题:,(2001.上海)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加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

8、主要史实.,(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答案:,(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

9、其历史意义,如:假定为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到西域实地考察研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史料等。(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也可),两汉统治者为何要重农抑商?,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农业是百姓衣食和富家、富国的源泉,也能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要重视农业。西汉初年,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一度威胁着新生政权的生命,干扰了大一统的局面。 封建统治者要将人口固着于土地上以保障统治的稳定。,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影响,积极

10、作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 消极作用: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维护了自然经济,妨碍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二)商业城市繁荣的表现,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城市中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列排列,整齐有序。 3、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汉朝同匈奴、鲜卑、乌桓以及西南少数民族之间贸易频繁,匈奴等少数民族“远驱牛马与汉会市”。 4、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至汉武帝铸五铢钱,这种五铢钱从汉至隋,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5、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代表性的

11、城市有长安和“五都”。,两汉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表:,锦、绣、罗、纱等多种丝绸、(东汉)麻织业、 (新疆)棉纺织业、(会嵇)葛布、 毛纺织、 提花机,煤作燃料、 淬火技术(东汉)水排 低温炼 钢、 冶铁中心宛、巩,冶铜 中心 广汉、蜀郡,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 文饰精美 马王堆汉 墓的漆器,池盐 海盐 井盐 汉武帝的 盐铁专卖 制度,橹、舵、 布帆、锚、 高十余丈水军类型多样的舰船,农业发展的表现:,铁农具穿传到西域、珠江 耕犁装上犁壁 赵过发明耧车,比欧洲早1000多年,牛耕推广,东汉二牛抬杠推广珠江、一牛挽犁的耕法出现 西汉推广代田法,汉水出现稻麦轮作法,水稻的育秧技术,注意及时收割和优选

12、种子,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武帝、明帝治理黄河 江淮、汉江修建天然陂池为主 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地为良田 西北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坎儿井,汜胜之书四民月令,我国最早农书,稻麦种植推广,东汉有了双季稻,经济发展原因的总结:,发展原因可从以 下几个方面寻找,生产关系的调整 国家统一安定 民族之间的交流 生产技术进步 劳动人民的贡献 环境保护方面,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两汉统治阶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两汉时期政治安定国家大一统局面,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处理好与匈奴 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交流频繁。,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铁器的使用范围的扩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两汉统治阶级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工程。,推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