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94732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下)18平调和三仄调(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下),主讲教师 :徐志奇,辅导课程十八,三平调和三仄调:指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连用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由于近体诗的句末三字是两个节奏,声律上必须有变化,连用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就显得平板而不和谐,故避忌三平调和三仄调。,例如:韦应物路逢崔元二侍御避马见招以诗见赠中“相问良殷勤”,李商隐偶题二首中“曲房小院多逢迎”,都是有三平调的诗句。杜甫奉汉中王手札中“悲秋宋玉宅”,白居易白牡丹中“应似东宫白赞善”,都是有三仄调的诗句。,拗:指近体诗中违反平仄格律,不依照一般平仄要求的情况,即把一个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把一个该用仄的地方用了平。有拗的句子叫拗句。 救:指一个句子拗了,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

2、适当位置上,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或把该用平声的字改为仄声,以作补救。,1.本句自救 (1)平收句中孤平拗救。指平起平收的五言诗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改用仄声,仄起平收的七言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那么把该五言诗句的第三字或该七言诗句的第五字由仄变平,使全句平仄成为“仄平平仄平”或“仄仄仄平平仄平”,以作补救。,例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月中明素盘”,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笑问客从何处来”,都采用了这种自救措施。,(2)仄收句中倒数第三字由平变仄的拗救。指平起仄收的五言诗句“平平平仄仄”和仄起仄收的七言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倒数第三字由平变仄,会造成三仄调,那么

3、把该五言诗句的第四字或该七言诗句的第六字,也就是倒数第二字,由仄变平,使全句成为“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以作补救。,例如:李嘉佑送裴五归京口中“还归五陵去”,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中“东阁官梅动诗兴”,都属这种本句自救。,2.对句相救 (1)仄收句中倒数第二字由平变仄的拗救。指仄起仄收的五言诗句“仄仄平平仄”和平起仄收的七言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倒数第二字,不用平而用仄,违背了“二四六分明”的原则,那么必须在对句中倒数第三字,即五言诗句的第三字或七言诗句第五字,由仄变平,以对句相救,使一联诗的平仄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4、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牧润州二首中“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都用此种拗救方法。,(2)仄收句中倒数第三字由平变仄的拗救。指仄起仄收的五言诗句“仄仄平平仄”和平起仄收的七言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倒数第三字,不用平而用仄,可把对句的倒数第三字由仄变平,一联诗平仄变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来作补救,也可不作补救。,例如:李白寄孟浩然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王维辋川别业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都以此法补救。,这种救法,有时与该句倒数第二字的拗救或孤平拗救结合,收到一举数得之效。例如:杜甫送远中

5、“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其实际平仄为“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霜”字救了出句的“岁”和“月”两个拗。陆游夜泊水村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其实际平仄为“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无”字既救本句的孤平拗“向”,又救出句的“有”和“万”,一字三救。,元代刘鉴在切韵指南中提出过一个做近体诗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七言近体诗的第一、三、五字(五言则为第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五言则为第二、四字)平仄必须分明,即平仄不能随意变更。这个口诀所言,大体上是对的,但并不完全正确。,准确的讲,仄收句都可以“一三五不论”,平收句只有在

6、不出现孤平与三平调时,才可“一三五不论”;平收句都必须“二四六分明”,仄收句一般情况下必须“二四六分明”,但在其倒数第三字或第二字拗而有救的情况下倒数第二字也可以不分明。,怎样确定近体诗所用字的平仄?一般说来,不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今念上声、去声的字都是仄声;普通话和入声已消失的方言中今念阴平和阳平的字,除去古入声字,都归平声;现代还保留入声的方言,则今念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声,而上、去、入三声字都是仄声。由此可见,现代人区分古代的平声和仄声,只是使用普通话和入声已消失的方言的人会感觉困难的问题,而解决困难的关键在于能辨识古入声字。,识别古代的入声字,对现代还保留入声的方言区中的人,是很容易的

7、,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辨别。无入声方言区的人,要识别古代的入声字,有如下多种方法:,一是查工具书,如查辞源,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唐作藩上古音手册、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等。,二是通过入声字的谐声偏旁来识记。例如:已知“白”是入声字,则以“白”为声符的“柏、帛、魄、泊、迫”也必为入声字。“白”这种可以推断古入声字的谐声偏旁较多,详见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下册第1058页至1065页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中入声韵“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葉”等韵部的谐声偏旁。,三是通过自己的方言来识记,例如成都重庆两地人可根据古入声在本地方言中的读音特点,按下面的口诀辨析:“韵母须是无尾

8、韵,阳平字内找入声。六音六韵八声母,除去特殊好辨认。”,意思是说成渝方言中韵母没有韵尾而且读阳平的字,如果属c、f、t、m、x、qi六个音节中字(例如,撮、发、塔、目、席、恰),或者韵母是、ie、ue、e、io、u中的一个字(例如:革、歇、扩、月、药、育),或者声母是b、d、g、k、j、z、s、r之一的字(例如:别、得、格、客、极、汁、拾、日),都是古代的入声字。“蛇、佘、爷、耶、邪、斜、茄、瘸、爸、咱、帜、炽、时、匙、如、茹、儒”等字特殊,虽合上述条件,但不是入声而是平声字。,四是据普通话来识记,即按普通话阴平、阳平算平声,上声、去声算仄声,但记住把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归入仄声。现代读阴平的

9、古入声字是:激、逼、只、织、七、漆、劈、失、湿、唧、积、迹、昔、惜、淅、滴、剔、踢、吸、揖;忽、屈、哭、窟、出、叔、督、扑、秃、屋、兀;拍、摔;捉、托、郭、廓、剥、削、约;割、鸽、拔、钵;塌、杀、插、扎、发、夹、答、搭、撒、刮、瞎、八、掐;拉、押、鸭、抹、刷、薛、接、结、歇、蝎、缺、贴、说。,现代读阳平的古入声字是:疾、实、十、石、食、拾、值、直、侄、集、及、习、袭、席、狄、敌、荻、笛、极、贼、劾、吉、击、急、汲、息、锡、嫡、得、涤、檄、国;独、读、牍、渎、毒、突、纛、伏、服、袱、佛、鹄、赎、秫、俗、轴、仆、局、淑、熟、孰、塾、斛、拂、福、蝠、幅、足、烛、竹、筑、卒、菊;白、帛、舶、宅、泽、择

10、、伯、革、隔、格、骼、责、帻、摘、箦、则、额、浊、,濯、镯、擢、铎、薄、泊、博、学、涸、凿、芍、杓、鹤、卓、琢、酌、斫、灼、驳、爵、阁、觉;合、盒、盍、跋、缚、的、活、勃、渤、夺、著;达、滑、猾、狎、辖、侠、洽、峡、匣、伐、乏、罚、筏、拔、杂、扎、察、答、协、挟、杰、揭、碣、迭、牒、喋、蝶、跌、凸、垤、谍、舌、折、捷、睫、截、别、绝、洁、劫、颊、荚、铗、节、楫、疖、决、诀、蕨、谲,怎样分析一首近体诗的平仄?步骤如下:1.推出该诗所用平仄基本格式 ;2.检查该诗实际平仄,用圈在基本格式上圈出不相合的地方;3.根据所加圈处,看有无拗救,有则说明类型(哪个字拗,哪个字救)。,推出一首近体诗所用平仄基

11、本格式的方法:A.找出首句第二字和最末一字的平仄;B.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为起点,五言用“二二一”,七言用“二二二一”,按近体诗平仄交替、平仄相对、平仄相粘等三条规则推出平仄大模样。C.依据首句最末一字的平仄和近体诗的韵律(除了首句之外,单句末用仄声,双句末用平声)调整后两个节奏的平仄。,例如: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平仄大模样) | | , | | |。| | | , | | 。( 平仄基本格式) | | , | | | 。| | | ,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12、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霑巾。(平仄大模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仄基本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查近体诗实际平仄,用圈在基本格式上圈出不相合的地方,应注意古入声字及其归类。例如: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 , | | | 。| | | , | | 。 (提示:“百、尺、摘、不”是古入声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

13、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霑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示:“阙、别、若、路”是古入声字。),记住下列拗救句式,根据所加圈处,看有无拗救,有则说明类型(哪个字拗,哪个字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如: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 , | | | 。| | | , | | 。第四句有拗救,“恐”拗“天”救,是孤平拗救。,送

14、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霑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七句有拗救,“在”拗“歧”救,是仄收句中倒数第三字由平变仄的拗救。,五.对仗 就是两句的字数、句法结构和词类相同,互相成对,象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近体诗的律诗和长律讲究用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例如: 锦琴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兰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三联对仗的,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后三联对仗的,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