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75895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上鱼我所欲也(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5月12日14:28分,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山川断裂,天塌地陷,无数生命瞬间灰飞烟灭。大灾面前,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为身下的4个学生筑起生的防线,瞿万容老师用后背为身下的学生牢牢挡住垮塌的水泥板,年轻女老师向倩用生命保护学生,身体断成两截面对生死抉择,他们 “舍生取义”,成为国人心中不朽的精神楷模。同为老师的范美忠在地震来临时,第一个跑出教室,劫后余生,又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他的“逃跑论”,舆论哗然。在人生面临生死抉择时,我们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呢?让我们从先贤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

2、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与其徒公孙丑、万章等人编著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人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61章,3.5万多字。也是“四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之一,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作者简介,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3、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

4、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仁) (义) (礼) (智),听 读 课 文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揣摩语气,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第一自然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5、。二者不可得兼(ji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gu)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二自然段,一箪(dn)食(sh),一豆羹(g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为(wi)宫室之美,妻妾(qi)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与(y)?乡(xing)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i)妻妾之奉为(wi)之;乡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所识穷乏(f)者得(d)我而为(w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i)失其本心。,读 准 节 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读课文,填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生亦我

7、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读第一自然段并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8、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所恶:讨厌的(事物)。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9、。 非独:不单,不仅。 是:这、这样。 勿丧:不丢掉。,第一段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

10、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读第二自然段并翻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箪:可译为“竹篮”。 豆: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

11、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蹴:用脚踢。 与:给。 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益处。 为:为了。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接受。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

12、指“义”。,第二段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

13、人本来的羞恶廉耻的本性。,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乡”通“向”,从前。,“与”通“欤”,语气助词。,“得”通“德”,感激。,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这种,这种做法,宁愿,接受,表顺接,不译,表转折,却。,比,对,3、翻译下列句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

14、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羞恶廉耻的本性。,熟读课文,尝试背诵,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

15、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品 论 证,思考: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喻、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舍 取舍 取,鱼 熊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