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59202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中国古代史2诸子百家及谥号知识(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法家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

2、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很强,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

3、派,阴阳学是古代汉族重要的哲学思想。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古代汉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等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名家 代表人物:公孙龙,名家之所以被称为“名家”,是因为为了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延伸到“名实”研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比较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名”就是指称事

4、物的名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

5、治国方针。,农家 代表人物:许行,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纵横家 代表人物:王诩、苏秦、张仪,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

6、早期。早期谥号为自称,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夏商时代的帝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

7、。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司方法祭司祖先,祭司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盘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8、。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因为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这个献字的意思为聪明,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

9、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被叫做圣祖,朱棣被叫成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在一个

10、字或者几个字的情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六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二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与皇帝相比,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

11、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武官的谥号“武”字为第一字,等级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依次与“武”搭配的字是穆、刚、德、烈、恭、壮,这样一来,谥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谥号之中,“文正”居于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例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

12、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怜他哪料得到自己死后,竟然仅得谥“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章。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译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认为所有中国文献中最难以解读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文本之一。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

13、。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必要乘坐,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使用,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经常看到邻国的百姓,听到他们鸡犬的叫声,而彼此到死也不来往交流。,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